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宏观数据 >> 正文
许小年:只要大家有钱挣 经济增速快慢没啥关系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09年08月28日 15:10 中金在线 
  长期以来,中国和美国两大经济板块形成了一个近乎于完美的经济循环:如果没有美国旺盛的经济需求,中国的投资高增长也不可能;没有中国人给美国人供应大量的廉价出口品,美国的消费增长也不可能。因此,中美两国或者是两大经济板块都享受了全球化的红利。 

  但现在好日子结束了。一个看上去完美的国际经济循环为何不能继续下去了呢? 

  其实原因就是美联储不可能长期执行货币宽松的政策,因为资产泡沫破掉了,金融机构纷纷破产,它们再也无力像过去那样发放贷款了,这导致民众旺盛的需求没有了。而没有了美国人旺盛需求后,中国产能过剩的问题马上爆发出来。 

  我们发现,此前全球经济的繁荣一半真一半假:真的是全球资源的配置产生了效益,假的是这个繁荣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或者是由美国的政策体系超常地发放贷款的原因所导致的。 

  美联储长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商业银行滥发信贷的结果致使美国的企业、家庭和经济严重依赖商业信贷,借钱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造成的突出表现是过度借贷和过度消费。危机之前,美国家庭的储蓄率是零,就是说美国家庭作为一个整体不储蓄,工资收入百分之百的花掉,也就是说消费率是百分之百。 

  那我们看看中国人的失衡在什么地方?中国的问题和美国正相反。美国人是过度借债,我们是过度储蓄——我们的储蓄率是40%左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我们储这么多的,储蓄本身变成了生活的目的。美国人借了钱,拼命去消费;我们中国人存了钱拼命去投资,不消费。钱存到银行,银行再贷给企业和政府去投资,因此,美国人的问题的反面就是我们的问题。 

  现在这个循环转不下去了。美国人没有办法,只好去减少消费,节衣缩食,勒紧裤腰带,但是感觉难受的是我们,因为消费品都是我们生产的。美国的调整叫“去杠杆化”,而我们是要“去库存化”。如果美国人“去杠杆化”不到位,它可持续的复苏就无法到来;如果中国的“去库存化”不能完成,中国经济的复苏也无法到来。 

  现在,我们看到了政府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时候,紧急地启动了刺激内部需求的政策,但是这个刺激需求在什么领域里?仍然是投资。现在我们继续投资追加生产能力,使过剩产能的问题变得更加地严重。 

  其实,中国完全有可能通过不同的政策组合,走出这场危机——不是再去花钱拉动投资,而是坚决地把经济发展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 

  投资已经太多了,现在缺的是老百姓的消费。中国的投资占GDP的比重在40%以上,美国是15%,日本是20%多一些。中国的私人消费占GDP比重是35%,美国的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是70%,中美两国之间差一倍。 

  当然美国的70%可能是太高了,而我们的35%无疑是太低了,我说如果政府有钱的话最好是刺激消费。 

  如果把经济增长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财政政策就不是建更多的“铁、公、机”(铁路、公路和机场),而是把资源直接发给老百姓,或者是充实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给老百姓、企业减税。中国企业税负太高,17%的增值税,再加上25%的所得税,全球不是最高的,也是最高的之一,所以政策组合应该是减税,应该是增加在收入和财富配置中老百姓的比重。 

  当前,就业也是一大问题。解决就业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因为同等情况下,中小企业比国有大中型企业能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为了扶持中小企业,政府应该考虑对中小企业普遍实行低税率。对达不到一般纳税人标准的小规模纳税人采取普遍的轻税政策,对实际税负偏重的应尽快调整。最好是给各行业的企业都减税,而不是只对出口型企业减税。 

  其实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企业有活力了,就业才不会萎缩;就业问题解决了,社会消费才能增加,这样就会带动内需扩大;内需扩大以后企业就会增加产能,必然投资就会增加,从而增加就业岗位,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当我们把经济增长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消费的时候,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可避免地要下降。政府靠投资能拉动经济增长达30%,但消费的增长不可能拉到30%,如果靠消费来驱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那么经济增长速度一定会下降。 

  因此最近我反复强调一个观点,我们应该习惯于中度的增长速度,增长速度6%~7%挺好的。只要大家有工作做有钱挣,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没有什么关系。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收藏到 博采 百度】【推荐】【打印】【 】【关闭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