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下午,南京市曾经的地标性建筑——五湖大酒店,随着一声爆破的巨响轰然倒下。据媒体报道,酒店经营方凯美实业称,酒店原为四星级酒店,拆除后将斥资5亿元人民币在原址重建一座五星级酒店。
让网民感到痛惜和不解的是,这座质量优良的建筑仅仅使用了13年。俯瞰全国从大城市到小县城屡见不鲜的“拆了建,建了拆”现象,网民追问,谁来为由此造成的巨大浪费负责?
拆除原因难以服众
面对强大的舆论质疑,凯美实业解释道,因酒店原本的结构和功能设计上存在缺陷,光靠修补和加固达不到五星级饭店要求,必须拆除后重建,并列举出“没有大型停车场”“存在安全隐患”等四种不利因素。
一些曾经入住五湖大酒店的网友对这一解释提出质疑。博主“杭云龙”表示,自己以前在该酒店从来没感觉到停车难。凤凰网博主“牛刀”更是将五湖大酒店誉为“小滕王阁”,赞其“闹中有静,风光旖旎”“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博主“五柳笑闲”指出:“如此规模的建筑,都要历经多方专家反复论证,N个部门审批,许多领导签字同意后方可付诸实施。怎么会在短短的十几年后就成了垃圾建筑?”
很多网友猜测拆除酒店另有原因。“牛刀”在博文中写道,他听闻酒店被爆破后,“脑子里突然涌现了一个可怕的念头,别是为了那个该死的GDP吧。你想,炸一下,又建起来,少说也有十多个亿的GDP吧。”
资源浪费令人痛惜
无论拆除的原因为何,一个业已存在的事实是,短短几秒钟,80多米高的酒店变为4万吨建筑垃圾,这让很多网友叹息“短命建筑”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浙江在线刊载作者罗瑞明文章指出:“在西方,大型建筑的使用寿命一般都超过50年。在国内四星级宾馆‘长寿者’也比比皆是,如广州白云宾馆始建于7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并没有因为其‘年纪大’而受到冷落,仍然是‘宝刀不老’。建一座四星级宾馆千辛万苦,花上巨款,而要毁弃只在一瞬间,难道这决策者就这么不爱惜钱?”
“这不禁让我想起前苏联早期电影《乡村女教师》里那些低俗的乡间暴发户烧钱比富的丑态。”搜狐博主“毛牧青”质问,“或许有人会说,企业不差钱不怕浪费,反正是花自己的钱。不对!请别忘记,就我国特色分析,被炸平的大楼和爆炸的费用,就没有一些隐形的公共资源?更重要的是,炸塌的4万吨污染垃圾绝不会再生成可用于耕作的有机土壤。这种无可挽回的环保资源成本谁来计算又有谁来承担?”
三大机制亟待完善
有网友评述五湖大酒店被拆如同“小朋友玩积木,想堆就堆,想推就推”。纵观全国,这种“搭积木”似的拆建现象随处可见,不胜枚举。网民反思,中国的城乡建设如何才能遏制“擅拆、擅建”乱象,防止劳民伤财?
有网友建议完善城市建设的决策机制。博主“正宗老六”指出,城市建设迫切要求决策者具有前瞻性和战略眼光,尤其要具备历史意识。但不可回避的是,不少城市的设计者恰恰暴露出这方面的短板,他们要么被美好的蓝图所蛊惑,要么被商家的逐利冲动所裹挟。
有网友要求建立责任机制,严加追究浪费性拆建责任。博主“五柳笑闲”建议:“我们真的有必要建立所有领域的领导责任终身追究制,并尽快付诸实施。让那些脑门一热就胡乱拍板的领导人,有所忌惮,不再胡来,否则就会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此外,还有网友提出应健全监督机制。博主“正宗老六”表示,在审批地标性建筑的拆除方面,我们现有的行政程序或许存在过于简便、简陋的弊端,审批权随意运用所带来的必然是巨大的寻租空间和腐败机会。
短命建筑劳民伤财网民追问谁来担责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叶檀:银行与地产两头受压 全球资产泡沫正在
·野村证券:中国将在3月份进入加息周期
·机构调研数据显示1月出口持续强劲
·货币政策三大谜团待解:央行可能于一季度末
·中信证券胡一帆:全球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从1.6万亿“卖地”收入中看到什么
·货币供应与信贷增速仍需保持适当水平
·樊纲:中国在2011年很可能进入新繁荣期
·野村证券:中国将在3月份进入加息周期
·机构调研数据显示1月出口持续强劲
·货币政策三大谜团待解:央行可能于一季度末
·中信证券胡一帆:全球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从1.6万亿“卖地”收入中看到什么
·货币供应与信贷增速仍需保持适当水平
·樊纲:中国在2011年很可能进入新繁荣期
·调整最低工资 时机和力度至关重要
·房产加剧收入差距 “控房价”要和“增收入”
·易宪容:中国经济直面“信贷适度增长”难题
·货币供应与信贷增速仍需保持适当水平
·中信证券胡一帆:全球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从1.6万亿“卖地”收入中看到什么
·中国扩张性政策不宜过急退出
·人民币汇率今年将遭遇“多边围剿”?
·房产加剧收入差距 “控房价”要和“增收入”
·易宪容:中国经济直面“信贷适度增长”难题
·货币供应与信贷增速仍需保持适当水平
·中信证券胡一帆:全球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从1.6万亿“卖地”收入中看到什么
·中国扩张性政策不宜过急退出
·人民币汇率今年将遭遇“多边围剿”?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