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国持有的庞大数额美国国债在未来面临着价值缩水的危险,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将积累的外汇继续增持美国国债仍将是无奈之举。
美国财政部3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月份中国持有美国国债8890亿美元,虽比上月减少58亿美元,但仍是美国最大债权国。而在3月14日,温总理在京强调,美国国债是以美国国家信誉做担保的,希望美国以实际行动让投资者放心。
为什么温总理担心美国国债的价值?因为美国目前的货币政策更加以反危机为取向,而防止通货膨胀这一目标只能暂时被牺牲。在实践中,美联储为了替庞大的政府财政刺激计划融资,不惜采用了直接购买美国国债的办法,将赤字货币化,这一行为极大抬高了通胀预期。尽管短期内,这对于国债价格的稳定有好处,但美联储为国债带来了未来的潜在风险。核心问题在于美联储能否顺利地回收危机时期向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所注入的大量流动性,并且能够在退出时保持国债市场的稳定。以2004年为例,从一季度开始美国1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2%一路上升到2006年中的5.18%,相应国债价格有较大跌幅。
既然面临危险,那么如何来回避?目前我国已经在美国国债的配置上优先配置长期债券而回避短期债券,从而更大程度上规避所面临的通货膨胀风险。增持美债尽管次优,但属无奈。
首先,中国到底能不能减持美国国债?根据最新数据,在美国政府发行在外的8万亿美元国债中,中国持有8890亿元,占比几乎达到11%。因为减持必然会导致国债价格下降,那么仍持有的国债价值会缩水,有可能得不偿失。
其次,中国能不能将资产向其他币种转移?欧元债券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债券市场,但是由于欧元区除了德国等少数国家外,风险后的收益还不如美国国债。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在今后一段时间,以欧元标价的国债和英国国债的安全性较美国国债差。
再次,中国能不能继续购买海外资源商品?外汇储备追求安全性和流动性,所以直接投资大宗商品市场肯定不合适。如果经由主权投资基金中投来购买,显然也不合适,毕竟现在可能已经过了在市场上购买大宗商品的黄金时期,而直接购买矿产资源等依然存在各种政治障碍。因此,作为世界上流动性最好的国债市场,美国国债市场今后还将继续是中国外汇储备的重要投资方向。
从其他角度来看,美元今后一段时间的汇率走势也是继续配置美元的理由。从目前看,由于美国经济较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进度更快,加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欧元和英镑的打击,因此预计未来一年左右美元总体上将走强,所以“超配”美元资产相对有利。
对于如果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或导致中国外汇储备缩水的问题需要辩证分析。一方面,从兑换的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后,由于经常项目顺差的局面不会改变,从央行角度讲,所持外汇资产的静态和动态美元价值都不会缩水;另一方面,持有外汇储备的主要目的在于购买以美元标价的商品,而人民币升值并不必然意味着美国的通胀和商品价格的上升,因此不能过于以人民币标价来看待外汇资产的价值。
尽管从中短期来看我们必须要继续增持美国国债,但是从长期和战略性的角度,增持美债存在着潜在的巨大风险。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曾在愤怒之中“不小心”说出了格林斯潘在国会作证时曾经说过的话,“其实,我们不用还欠他们的债。”老格之所以“敢”这么说,一种可能是靠印刷钞票也就是靠通胀的方式减少债务负担,另外一种可能是他认准了中国在较长时期内解决不了巨额贸易顺差的问题,因此中国人还会持续不断地购买美债,净债务的增加使得美国根本不需要用本国的商品和资源来偿还欠中国人的债。
那么长期中,解决贸易顺差问题是一个必需的课题。这主要靠中国人需求的增加,增加内需减少出口从而减少贸易顺差,增加对国外商品的需求逐渐消化存量债务。
增持美债尽管次优 但属无奈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谢国忠:我们在和日本一起变“老”
·曹仁超:人民币最快下季升值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0年祭 当前中国类似当初日
·人民币升值预期炒作碰壁 汇率改革考验高层智
·物业税的集体无意识
·人民币升值要自己把握“节奏”
·中国态度将影响全球贸易与投资市场走向
·加不加息就看怕不怕加息
·曹仁超:人民币最快下季升值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0年祭 当前中国类似当初日
·人民币升值预期炒作碰壁 汇率改革考验高层智
·物业税的集体无意识
·人民币升值要自己把握“节奏”
·中国态度将影响全球贸易与投资市场走向
·加不加息就看怕不怕加息
·中美贸易摩擦求解 松绑对华出口促平衡
·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无助校正全球失衡
·娄刚:政府债务危机有多严重?
·美低利率收窄中国加息可能性
·关注3月份宏观数据的系统性“季节还原”
·张茉楠:美国才是最大的汇率操纵国
·通胀短期压力未显 长期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学家对“地王”频出不意外 称有可能砸手
·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无助校正全球失衡
·娄刚:政府债务危机有多严重?
·美低利率收窄中国加息可能性
·关注3月份宏观数据的系统性“季节还原”
·张茉楠:美国才是最大的汇率操纵国
·通胀短期压力未显 长期风险不容忽视
·经济学家对“地王”频出不意外 称有可能砸手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