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年尾,上海国资再启整合大戏。继12月6日上海家化宣布停牌,筹划国资改革之后,15日,上海医药发布收购资产暨关联交易公告,宣布提前一年完成了抗生素业务的注入,真正实现了整体上市,并控股中信医药,布局全国市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近日也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就申银万国与国泰君安的股权置换和转让达成一致意见,强生出租与巴士出租并购重组项目日前也正式通过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核。
12月18日,韩正市长表示,上海经营性国资的证券化率已经超过了30%,年初确定的国资证券化率目标已经完成。
上海医药布局全国市场
12月18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第九届中国公司治理论坛上表示,目前上海经营性国资的证券化率已经超过了30%,今年以来上海国有资产成功实现了从9个非主业和一般性竞争行业退出,有效提升了上海国有资产的运营质量和竞争力,改善了大型国有集团的治理机构。
市属经营性国资资产证券化率达30%以上,是年初上海国资委确定的目标。这一目标至此已告完成。而此前三天,上海医药完成的资产收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为达成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次冲刺。
12月15日,上海医药发布公告称,公司出资14.87亿元现金收购母公司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业务和资产。同时,出资23.28亿元从六家私募基金手中收购中信医药实业有限公司65.24%股权,对其实现控股。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表示,上海医药不排除继续增持的可能。
上海医药收购抗生素业务,用吕明方的话来说,是“提前整整一年履行了重组承诺”。今年3月,上海医药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其时,公司控股股东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将除抗生素业务之外的其他经营性医药资产全部注入上海医药,上海医药承诺在重组完成24个月后完成对集团抗生素业务的收购。此次完成收购,“在实现医药资产整体上市的同时,充分体现了重组后的新上药高效的市场执行力。”吕明方称。
此外,上海医药此次斥巨资对在北京市场占有领先地位的中信医药实现控股,也凸显其走出华东、布局全国的决心。收购中信医药,无疑是上海医药从地方性品牌向全国性品牌过渡的重要一步。
“上海医药的重组,是国资国企开放性、市场化重组的一个范例,关键是整合后一体化运行的能力。”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而上海医药布局全国市场,在张晖明看来,也是企业发展的必然。
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上海市社科院部门经济所所长杨建文也告诉记者:“企业的整合应放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来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市场力量,原有的产能、非产能力量基础都非常好,是有战略性意义的需要发展的产业。因此,医药产业的整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做精做大做强,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方向完全一致,国资国企应起引领带动作用。这种与政府产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企业开放性重组,应该是上海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体内容。”
家化演出国资退出首场大戏
有进有退,也是上海国资整合的题中之义。在上海这一全国国资比例最高的城市,国资的退,相对于进,更显艰难。尽管韩正市长声称今年以来上海国有资产成功实现了从9个非主业和一般性竞争行业退出,被视为国有股退出的“标志企业”上海家化的“欲退还驻”,仍足以显示其难度。
在迁延两年多后,上海日化行业巨头上海家化终于于12月6日停牌,公告称,家化集团按照上级精神正在筹划国资改革事宜。
早在2008年9月,上海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便明确提出:“推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的调整退出。”而家化所属的日化行业,正属一般性竞争行业。家化集团因其“资产和人员都比较干净”,两年前便被上海市国资委建议作为国资退出的首选企业。然而,在汹汹袭来的金融危机下,家化集团的表现却一枝独秀,其资产回报率远高于上海国资平均水平,并逐年提升,其改制方案由此一度搁置。在此次停牌前不久,家化国资改革终获市政府“点头”。
“进,需要作很大的努力;退,同样要做好相关的工作。从集团层面退出国资,并不简单。”杨建文告诉记者。“我们以前有过借鉴,像上海的轻工集团,当时把主要业务都放到了几家上市公司里面,划拨到区里,一级集团就虚化了,当时就想撤了,但框架没拆清楚,后续的事情一大堆。因为集团还背负着一大堆行政管理职能、社会职能,这一块如果要市场化,谁来背这个担子?因此,有些事情大的原则很清楚,但立马就要做到的话,就把事情简单化了。”
国企的众多层级,向来被认为是国资重组的难点所在。不过,在张晖明看来,上海家化国资退出的难度还是取决于市场条件。“条件具备了,就不难,如果对重组的思路、框架的看法都很一致的话,就无所谓难。”
尽管颇有难度,但家化的改制还是呈箭在弦上之势,且很有可能是“跨地区、跨行业重组”的创新之举。多方消息显示,上海家化的绣球,很可能是抛给一家非上海本地的大型金融机构。此举也符合上海市政府对家化改制设立的两大原则:“民族品牌要在,不会卖给外资”。
“自国企改革以来,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兼并、合作非常普遍。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资本属性如何,属于哪个行业、哪个地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不过,家化牵涉到如何保持与发展民族品牌的问题,如果我们自己有能力,把品牌做大做强,那么,吸纳国内资本来重组家化,我觉得是比较合适的。”《上海经济年鉴》主编、研究员张兆安告诉记者。
“金融机构接手家化,无非是借你这个壳,把产业置换出来,不一定放到上市公司层面。对金融机构是上海的还是外省市的,原先有些忌讳,其实想开了也不是主要问题,只要对企业有好处,对资本市场有好处,就是对上海有好处。”杨建文说。
而对此次家化拒绝外资,杨建文认为,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几方面利益、权力协调、平衡的结果。
在张晖明看来,家化的选择是由市场条件、环境信息条件等决定的,与控股主体自身的偏好也有关。“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重组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动作不一定都要用这个尺度来衡量,还是要从动态的发展能力出发。在现在的条件下,无论是谁来接盘,只要符合发展需要,都行。”
地产国资整合进展缓慢
作为国资整合的重头戏,上海地产国资的整合尤为引人关注,然而,其步伐却相对缓慢,不久前复盘的中华企业与金丰投资的整合内容,令市场感到有些失望。
据双方公告披露,中华企业收购了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持有的上海房地(集团)有限公司40%股权,交易代价约为8.3亿元。金丰投资则出资1.585亿元,购入上海地产集团持有的上海市住房置业担保有限公司10.5%股权。同时,两大上市平台首次完全明确了今后的业务划分和发展方向。
在停牌半年多之后,两家企业仅披露这些重组内容,而此前一直传说将并入中华企业的中星集团等并未纳入,显然与业内的期待颇有距离。而中星集团等上地集团的一干子公司,也许才是最引人关注的整合核心内容。
除此之外,上海绿地集团的归属变动是另一出地产大戏。10月底,上海市农口住宅办公室所持的绿地集团51%的股权被划转至上海市国资委,上海市国资委成为绿地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据业内传说,绿地集团还将“纳入上海城投整合”。“内部在说城投将占绿地股权的10%,个人感觉城投未来的发言权可能比绿地还要大一些。不过,究竟如何整合,可能还是会带有相当的行政色彩,目前还很难预测。”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陆骑麟告诉记者。
在房地产调控的政策背景下,中央层面的一些规定,无疑也形成了掣肘上海地产国资整合的不利因素。4月,监管部门要求对存在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的房企暂停批准其上市、再融资和重大资产的重组。10月中旬,房企重组正式叫停,11月,监管层又要求只要主营业务收入中出现来自房地产业的上市公司融资要求也将不予通过。
“从地产业的特性来看,现在正是进行重组的最好时机。因为地产调控不仅仅是为了抑制房价,更是为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企业要形成规范、合理、健康、有利于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组织形式,重组是很重要的方式之一。上市企业要考虑自己的板块,有主有次,突出重点形成合力。我认为,现在要抓紧利用好这个时机进行整合,因为产业发展不可能一直处于盘整期。”杨建文说。
不过,陆骑麟认为,调控背景以及中央的政策限制,确实影响了重组步伐的迈出。“调控时大家都比较谨慎,对未来的预期不明朗,会影响到企业的重组。而且市场不好的时候,企业可能也缺乏进行整合的资金。”
张晖明认为,地产国资整合进展缓慢,可能涉及到业务关系、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等种种复杂情形。“今天暂时这些问题还消解不了,条件还不具备,为什么硬要削足适履呢?还是要看种种做法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只要符合规律,以后可能还是要做到位的。”
“十一五”上海国资整合收官
2010年堪称上海国资整合大年。股权转让、股份回购、吸收合并等多种手段,在上海国资重组大戏中轮番上演。20日,沪上出租汽车行业引人关注的强生出租与巴士出租并购重组项目,正式通过了中国证监会的审核,并购重组后“新强生”的企业名称仍继续沿用“强生”品牌,出租车拥有量将突破13000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租车公司。
日前,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已经与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签署了《关于申银万国与国泰君安股份置换和转让备忘录》,双方就汇金继续持有申银万国股份并退出国泰君安股份的相关事宜达成了一致意见。这也是上海金融国资整合迈出的重要一步。
在“十一五”收官之时,上海国资整合交出了一份颇为令人满意的成绩表。“十二五”期间,继续推进国资证券化率,仍是上海经济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目标也已确定:“十二五”上海经营性国资的资产证券化率目标为40%,其中90%以上的产业集团经营性资产要实现上市。这意味着,未来五年中,上海将有千亿元规模的国有资产登陆资本市场。
上海国资完成证券化率目标
查看评论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谢国忠:最后的机会
·35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京沪穗深居
·中国高速公路被疑超前浪费 多名专家向中央写
·中国央行:2011年把稳定价格
·顺差巨变再引热钱忧虑
·央行眼中的稳健货币政策
·央行年底加息直指明年物价 恐吸引海外游资进
·“十二五”税改思路明朗 环境保护税开征成定
·35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京沪穗深居
·中国高速公路被疑超前浪费 多名专家向中央写
·中国央行:2011年把稳定价格
·顺差巨变再引热钱忧虑
·央行眼中的稳健货币政策
·央行年底加息直指明年物价 恐吸引海外游资进
·“十二五”税改思路明朗 环境保护税开征成定
·零售业之表情万象
·国家发改委:房地产投资依旧一马当先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预计2011我国GDP增长9
·重庆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把握特质促进科学发
·巢湖承接产业转移引来“凤还巢”
·王晨: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 传播
·2010年货币政策动作一览
·中国发展指数报告指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国家发改委:房地产投资依旧一马当先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预计2011我国GDP增长9
·重庆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 把握特质促进科学发
·巢湖承接产业转移引来“凤还巢”
·王晨: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 传播
·2010年货币政策动作一览
·中国发展指数报告指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