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新股数据 >> 正文
治理新股三高 保护股民利益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1年01月14日 08:17 理财一周报 
  古明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扩容”成了中国股市的关键词。尽管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保持高速增长,但股市的“晴雨表”功能却再次失灵,不过A股市场仍创造了圈钱超万亿元的新的历史纪录,成为本年度世界第一。

  据统计,包括沪深交易所在内的A股仅IPO全年共计349只,累计募集资金4921亿元,但同期的沪综指全年下跌14.3%,不仅成为“金砖四国”中唯一下跌的市场,其表现也仅强于陷入债务危机的希腊和西班牙,位居世界跌幅第三。

  在一级市场大幅超募、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却大都伤痕累累,不堪回首。

  IPO“三高”怪象

  这真是一番奇怪的景象。自新股IPO重启以来,其“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集资金)现象就饱受市场诟病,但这种“三高”却在创业板开板之后达到一个新的高度,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来愈多,超募资金的监管、过度包装、虚假上市等,引起投资者强烈不满。

  管理当局也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利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于2010年11月启动了新股发行制度第二阶段的改革,希望通过加大单一机构在IPO的持股数量,使其在新股申购定价申报中回归理性和谨慎,给“三高”中的IPO降一降温。

  然而,机构也是为利而来,新规让单一机构在新股发行中的持股数增加,不但未能使其回归理性,反而进一步刺激了部分机构推高新股上市价的热情。

  自本次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重启以来,在新股上市后前几个交易日的成交回报榜单上,原来少见的机构身影也频频亮相,于是在二级市场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让“榨菜飞”、让“火腿飞”的壮观场面,新股IPO的“三高”也在不断被刷新。凭借招股书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继海普瑞  (002399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创下148元最高发行价后,2010年12月27日又有两项纪录被刷新:新研股份  (300159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以150.82倍创新股发行市盈率最高纪录;天立环保  (300156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以778.9%的超募率 创超募新高。近日,又传来华锐风电  (60155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将以90元发行价创下沪市主板的历史新高。

  “三高”的根源

  难道“三高”问题真的没治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弄清楚它的产生和发展。

  以前,新股IPO按最高30倍的发行市盈率来确定发行价,自2009年6月新股发行重启以来,为减小一、二级市场的价差过大导致二级市场的爆炒而出现泡沫,就把新股发行定价权交给了市场,更准确地讲,是交给了机构。当初认为机构有研发能力、有纪律、有理性,可以“引导”市场,于是,在“市场化定价”的名义下,新股发行逐渐呈“三高”态势,市盈率越发越高,原来在二级市场上才出现的泡沫,变成在一级市场就直接出来了。

  虽然二级市场也有过破发的尴尬,但从来没停止过爆炒的表演,且不讲首批28只创业板新股的集体狂飙,就是最近发行市盈率超百倍的沃森生物、汤臣倍健、世纪瑞尔等公司股票上市后的表现,也照样让人瞠目结舌。

  在沪市主板市场平均市盈率只有20倍、一批大市值蓝筹股的市盈率不足10倍的情况下,新股的这种表现究竟是合理的,还是中国股市不成熟的反映?笔者认为,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恰恰暴露了中国股市就是一个不成熟的“投机市”。部分机构正是利用中国股市炒新的习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新股上市后鼎力推高接盘,然后再逐步派发。而“三高”的发行,反过来又使得上市公司有了高送转的“底气”,为其股票在二级市场的炒作提供了帮助。

  可以断言,如果任凭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中国股市新股发行市盈率不久就会超过200倍。每个公司在上市前都信誓旦旦、前景无限,可中国股市20年的经验告诉人们,能真正履行誓言、实现高增长的上市公司又有多少?

  谁是“三高”受益者

  我们再来看一看,新股“三高”发行的最大受益者是谁?毋庸置疑,首先是上市公司,有媒体统计,在2010年发行的新股中(剔除无预计募资数据的公司),可比的338只股票预计募资1662.85亿元,实际募资3762.52亿元,超募2099.67亿元,平均超募率126%,比如:海普瑞计划募资8.65亿元,实际募得59.35亿元;天立环保计划募资1.32亿元,实际募得11.63亿元,大幅的超募资金装满了公司的腰包。

  其次是券商投行,据统计,去年58家券商共获得IPO承销保荐费158.3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98%,打破了2007年融资高峰时76.16亿元的纪录,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因为有了“三高”和超募现象的出现。正因为如此,它们不仅缺乏改革新股发行制度的动力,而且每当谈起这些问题时,不是避重就轻,就是语焉不详。

  这里,我们大致有了一个线索:上市公司为了有个好的卖相,能圈到更多的钱,上市前对自己精心装扮,发行人与保荐机构为了获取更高的保荐费而大势吹捧、精心策划,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拿着别人的钱,询价时竞相报出人情价、超高价,以及新股上市后,二级市场的少数机构和散户的疯狂投机行为,形成了新股发行过程中的利益链条。是“新股不败”神话的不断上演,诱导了发行价和市盈率的节节攀升。而作为中国股市投资真正主力军的广大股民,在新股定价中却没有话语权,也没能形成利益诉求的强大声音,处于被动和边缘化的境地。

  如何治理“三高”

  其实,治理“三高”也并不难,关键是决心。依笔者愚见,此三招可用。

  第一,实现价格双轨制,让乱报高价者按申报价购股。一般机构是有询价能力的,为避免乱报价、报“人情价”,可让其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相应的后果,比如:在现行的询价制度基础上稍加改革,对询价申报价格高于最终发行价25%以上的机构,应按其申报价格全额购股,剩余股份为其他高于最终发行价的机构,以发行价按比例配售,前者超出发行价购股多出的资金,可成立投资者保护基金或划归全国社保基金。这样可迫使机构认真、理性地对待价格申报。当然,这里一定要保护好各家机构的申报信息,以规避有人在申报过程中“串价”。

  第二,按招股书上的预计投资额募集资金。拟上市公司IPO以预计募集资金为准,让实际发行股数减少,不一定非要达到总股份的25%,这样,既可避免大幅超募带来的监管问题、消除超募资金的非计划风险,同时,也减小了保荐承销商为获得超额承销费而过度包装、大肆吹捧的冲动,降低一级市场的泡沫。

  第三,恢复窗口指导,对发行市盈率上限作出规定。既然公司上市需要“审批”,首发比例也要被限制在25%等等,这就证明我们这个市场现在仍然不是完全市场化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一定要让发行价“市场化”?

  当然,这些方法各有利弊,虽然也能见到成效,但要彻底根治“三高”现象,还得从根本着手,即实现真正的市场化,抛弃“审批制”,把“发审权”还给市场。

  除此以外,在我们这个IPO需要审批、流动性又过大的不成熟市场里,新股的定价不过是在上市公司、券商投行和股民散户之间作利益平衡。但就2010年中国股市募资世界第一、跌幅世界第三的事实,笔者认为,在新的一年,利益的筹码应适当向广大投资者倾斜,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化作具体的行动!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转发此文至微博
收藏到 博采 百度】【推荐】【打印】【 】【关闭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5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