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宏观数据 >> 正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三重门”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2年02月01日 05:09     孙剑 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路径依赖、企业创新不足和发达国家牵制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制约。

  首先,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观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自建国以来,中国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就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收入分配合理等被置于次要目标。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在“五年计划”中对经济增长作出明确的要求,并以此作为对下级政府官员的政绩评价标准。这样一来,为了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各级政府势必倾向于发展那些短期内能够体现经济效益、做大经济规模的工业项目,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而技术创新衍生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需要长期投入才能体现,因此粗放型增长更容易获得青睐。

  虽然中央屡次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早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就提出要保证国民经济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注重效益、提高质量、协调发展、稳定增长的战略。这个战略归根结底,就是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此后,在1995年举行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虽然“九五”计划的目标实现了,经济体制转变也实现了,但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转变,仍在沿袭传统的方式。为此,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转变。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性。十二五规划再次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当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延续60多年后,已经产生了路径依赖,短期内难以扭转,这构成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大障碍。

  其次,企业创新不足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国有大型企业由于其在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掌握定价权,即使不创新,也能获得丰厚的利润。这样一来,拥有雄厚资本、具有技术积淀、肩负技术创新责任的国有企业普遍缺乏创新的动力。加之在垄断市场格局下,其他企业无法进入该市场,在没有外部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企业自然会失去创新动力。此外,国有大型企业由于规模庞大,其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已经固化,再加上创新行为的不确定性,企业领导人通常会保守经营。企业家缺乏创新精神,也会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另外,国有企业管理者和任期主要由组织部门决定,在有限的任期内,引进技术显然要比自主研发见效快,而且风险小,这就注定了企业管理者选择引进技术而非自主创新。

  广大的中小型企业基本是在竞争的夹缝中求生存,既缺乏技术,又缺乏资金,虽然有创新的欲望,但生存与发展环境并不支持资金和技术的大规模投入,自然不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外资企业进入的领域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不愿意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带来的发达国家落后的生产技术,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结合所形成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根本不可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产业。而且很多外资企业承接的是国外企业的加工环节,研发、营销和核心技术长期掌握在国外公司手中。在国内的产业关联度很低,无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无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最后,发达国家的牵制也阻滞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中国快速的贸易增长和经济增长已经令美国和欧盟感到不安,他们并不希望中国成长为一个经济强国,为了保持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西方发达大国通过设定各种进出口管制措施阻止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本国,同时又限制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国,延缓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从而达到抑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虽然中国与美国在商品和服务贸易方面一直处于顺差,但美国对向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一直受到非常严格的限制。据海关统计,2001年中国自美进口的高技术产品占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总额的18.3%,到2010年这一比重下降到7.1%。欧盟一贯严格限制核材料设备、复合材料化学制品、大功率直流电源、电流脉冲发生器、高性能计算机、传感器、激光器、船舶、航空电子设备、推进系统航天器等高科技产品的对华出口。此外,日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10个国家实行严格的出口管制。发达国家高技术产品出口对中国的限制使得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滞后、出口产品长期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难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化。

  在上述三重因素的制约下,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道路漫长而艰辛。纵观中国历次经济变革,基本都是在外部压力的迫使下完成的,自身缺乏改革的动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不例外。虽然我们倡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有20多年,但转型并未有根本性的改观。在当前世界经济黯淡、外需减少、国内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显然难以为继,转型已是必然之选。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只会将经济引向国际分工的最底端;更新观念、忍痛转型可为未来经济发展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即便转型之痛难以承受。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字号: T | T | T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