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组PMI的背离有样本和季节性因素权重差别的原因,更可能在于不同企业对政策的反应程度和时差的不同。大企业在信贷、项目等方面的获取能力要强于中小企业,率先回暖 ]
清明假期风和日丽,春暖花开,“倒春寒”似乎即将结束。而中国经济自3月中旬公布数据起也遭遇了多重“寒流”袭击,寒意甚浓。1~2月,三驾马车的需求不旺,整体疲软,消费、出口和投资整体性降速,生产增速明显下滑,3月下旬一则深圳史上少有的负增长数据更加重悲观预期。而让市场投资者倍感“寒意”的还是3月底公布的1~2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5.4%以及汇丰PMI数据跌至48.3%的悲观数据,在宏观数据冲击下,资本市场也是连续收阴。
但在遭遇倒春寒后,犹如其间的天气春风拂面,宏观经济吹来些许暖风,或将让投资者稍感宽慰。4月1日,官方PMI升至53.1%,其中生产、新订单指数分别高达55.2%和55.1%,几乎为1年来的新高。而这与稍早公布的汇丰PMI出现了较大背离。如何看待两者的背离及对经济的指示作用?两组PMI的背离有样本和季节性因素权重差别的原因,更可能在于不同企业对政策的反应程度和时差的不同。大企业在信贷、项目等方面的获取能力要强于中小企业,率先回暖。因此,两者并不完全相悖,反而可以综合看。若两者数据都为真,那么大企业经营状况好于小企业。若大企业趋势向好,那么产出占主体的大企业代表经济总体将向好,并且有望传递到小企业。而不是放大小企业的回落趋势,来判断经济仍将大幅下滑。虽然本月环比提高2.1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以来3月份均值3.1的环比增速。在当前纠结于宏观经济是趋势下行还是在未来有望回升的时候,趋势比高度重要。PMI自2011年11月跌至49%的低位以来,已经连续4个月回升,并且在年初连续3月保持回升态势的只有2009年,经济逐渐见底的情景有望再现。
不过,预示经济有望向好的指标不仅PMI数据,4月1日统计局公布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中,先行指标已经连续2个月回升,2月份反弹至101.3,比1月提高0.7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的底部提高1.1个百分点。根据以往的运行规律,先行指标领先于一致指标在1~2个季度,那么谨慎乐观判断经济将在二季度见底。
市场对经济衰退的担忧还来自于对政策放松低于预期的担忧。但情况在变,温总理于清明假期在上海等地调研时指出,要根据形势变化尽快出台预调微调措施,货币政策要有针对性地适时适度调节,再次传递出稳增长的意愿。而同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2012年第一季度例会强调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引导货币信贷平稳适度增长,这也表明央行可能进一步放松货币。
实际上,从投资结构看,在1~2月投资资金中,预算内资金增长24.5%,为2010年3月以来最高,同时新开工项目投资额增速反弹至23.2%,中央项目投资降幅收窄至7.9%,这些数据表明财政投资已在前两个月落地。央行在本周继续停发央票,正回购额降至50亿元,公开市场净投放增至250亿元,这进一步小心翼翼地呵护市场流动性。如果市场利率进一步上升,降准或将再次来临,至少在二季度有望迎来一次降准,不排除开启降息工具。
因此,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当前数据偏冷,表明经济仍处于下滑态势,但复苏回暖的绿芽已显,加上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落地,经济将有望见底回升。谨慎乐观判断,二季度经济增长将见底,下半年有较大可能开始回升。这期间有望迎来降准,甚至降息等货币适度放松行为,以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作者为东北证券宏观分析师)
政策暖风呵护经济复苏“绿芽”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PMI数据反映当前经济冷暖并存
·大幅度减税是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二季度有望企稳
·二季度货币政策微松可期
·外需不振拖累出口 3月或再现单月逆差
·“适度增长”年内首次提出 存准率调整呼之欲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
·成都地税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大幅度减税是当务之急
·中国经济二季度有望企稳
·二季度货币政策微松可期
·外需不振拖累出口 3月或再现单月逆差
·“适度增长”年内首次提出 存准率调整呼之欲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
·成都地税助推小微企业发展
·经济数据迎来密集发布期 政策微调端倪初现
·“适度增长”年内首次提出 存准率调整呼之欲
·二季度货币政策微松可期
·汇丰专家预计二季度或降息25个基点
·央行重提信贷适度增长 降准窗口或在4月打开
·流动性承压 降准窗口或在4月打开
·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不错的政策选择
·外需不振拖累出口 3月或再现单月逆差
·“适度增长”年内首次提出 存准率调整呼之欲
·二季度货币政策微松可期
·汇丰专家预计二季度或降息25个基点
·央行重提信贷适度增长 降准窗口或在4月打开
·流动性承压 降准窗口或在4月打开
·目前推进利率市场化是不错的政策选择
·外需不振拖累出口 3月或再现单月逆差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