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宏观数据 >> 正文
需防范“热钱”于未然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2年11月19日 09:15 证券日报 
  进入第四季度,人民币汇率走高的步伐仍在继续。在我国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7.4%和美欧等经济体新一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等的综合影响下,人民币出现持续升值现象,将有可能吸引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入我国进行短期套利。

  次贷危机发生后,国际市场上的流动性显著减少,一段时间我国甚至出现资本外逃现象。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国际资本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我国前三季度GDP增速达到7.4%,表明我国经济得到有效支撑,出现初步企稳迹象。而资本具有逐利的天然属性,因此具备了热钱流入的前提条件。人民币升值预期是热钱流入的直接诱因,自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近20%,为热钱流入境内创造了很大的套利空间,再加上我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可以预计国际游资在很大程度上会参与我国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冀望从中分一杯羹。

  据权威机构估计,2005至2010年间合计流入国际游资达8200亿美元,流入的热钱不但从绝对数上规模巨大,能够在短期内兴风作浪,而且占我国GDP比重达到3%,足以对我国经济产生冲击和风险。虽然现阶段还难以有效测定是否有热钱流入、规模有多大等问题,但鉴于此前钱流入的因素及规模等经验,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在现阶段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很有必要防患于未然。

  首先,通过近年来外管局对结售汇检查的结果显示,很大部分热钱将很有可能进入房地产行业。由于我国土地供给相对有限而房地产的需求呈现刚性,近年来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房地产企业的高额利润,吸引大部分热钱,而热钱的流入更加助推了房地产行业的火爆行情。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钢筋、水泥等,也会随之而水涨船高,从而推动物价的上扬。但如果我国经济的增速难以消化商品房不断高企的价格空间时,资产泡沫就会越来越大,房价则有下降甚至崩盘的可能。高敏感性的热钱则会在短时间内撤离房市,这将导致房价的进一步下跌。

  其次,由于我国股票市场的高流动性,将为热钱轻松地流入流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国际游资一般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国际投资机构进行运作,而且规模往往巨大,因此可以对我国股市进行操作,造成股价的非理性上升,从中获取暴利。例如1997年香港股市的崩盘很大程度上与国际游资的肆意炒作有关。热钱快进快出的特性,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影响我国股市的稳定。

  第三,不断涌入的热钱会使得货币当局进行汇率政策选择时面临较大挑战。面对人民币及其计价资产升值的预期和不断增加的外汇储备,若维持人民币逐步升值的策略,则会有更多的热钱进入。央行不得不通过冲销措施购买外汇资金增加本币供给,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将为我国带来更为泛滥的流动性和更加膨胀的资产价格泡沫。若采取一次性升值到位的策略,热钱就会出逃,造成资产泡沫的破灭,国内经济将难以承受,将对实体经济造成结构性影响。

  最后,热钱的大量流入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由于我国的结售汇制度,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和热钱的流入,基础货币在乘数效应下被动放大,造成国内流动性的泛滥,与当前的稳健的货币政策相矛盾,而且也加大了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压力。同时热钱大范围多渠道多层次的流入加大了央行宏观调控的难度。

  历史数据显示热钱给我国带来更多的是负面影响,现阶段虽无法确定是否有热钱流入,但鉴于审慎原则,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有效监管,防患于未然。

  控制短期外资流入出首要的是加强资本项目管理,达到预防短期资本冲击的目的,与此同时应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保持合理的债务结构,控制短期外债总量,限制资本项下的借汇,跟踪调查异常的外汇流动等。

  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是热钱流入的最直接原因,实施稳定的汇率政策,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若没有升值空间,国际游资就不会不顾成本进入中国。

  在国内进行宏观经济调控,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在当前热钱大量进入的情况下,应注意把握节奏和力度,防止泡沫的产生和破灭。重点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防止基础产品价格的大幅攀升造成的通货膨胀;有效监控资本市场,对短期投机行为进行控制;政府大力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将热钱与我国经济进行捆绑;扩大内需引导居民消费,改变过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局面,加强经济增长的内生性,降低外部因素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程度。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字号: T | T | T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