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宏观数据 >> 正文
主权债务危机:全球货币宽松是解药吗?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2年12月26日 05:36 第一财经日报 
  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增长、缓解本国主权债务风险,日本央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2012年12月20日,日本央行宣布扩大10万亿日元资产购买规模并维持利率不变,这是日本年内第四次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

  事实上,美国和欧洲央行在2012年也采取了类似的宽松货币政策。

  美联储于2012 年9 月13 日宣布QE3政策,以每月400亿美元的规模购买机构的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还决定在年底以前继续实施当年6月份宣布的延长所持债券资产平均到期时间的计划,这使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年底前所持中长期债券价值每个月增加850亿美元左右。

  欧洲央行于2011年12月和2012年2月,两次推出针对银行引入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计划,消除了融资匮乏引发银行业危机的可能性;并推出直接货币交易(OMT)计划,承诺介入并无限量购买任何债市受困国家的3年期以下债券,降低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国家的利差,欧洲国家的借款成本大幅回落,恢复了人们对欧元的信心。

  对比美国、欧洲、日本与中国央行2012年的货币政策,可以发现,美国、欧洲和日本在面对本国或地区主权债务风险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普遍采取了宽松型的货币政策,并与中国上半年稳健中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存在重要的差别。

  美国、欧洲、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央行购买本国或地区的金融资产(主要是债券),以期促进经济的增长、降低失业率或解决主权债务危机;而中国的货币政策则主要体现为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降低。

  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在表面上都是增加货币的供给量,但在实际上,表现出了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央行不同的经营理念和调控市场方式,折射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结构完善程度、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美欧日央行与中国央行的经营理念不同。美国、欧洲和日本央行通过购买以债券为主的金融资产,不仅向市场投放了货币,同时也可以通过债券的买卖对金融资产进行经营和管理,在经济复苏的条件下,这些被买入的金融资产将可能产生丰厚收益;而中国央行对利率结构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在理论上不会增加央行的收益。

  美欧日与中国的货币政策所作用的市场不同。美国、欧洲和日本央行通过购买债券金融资产实现货币政策宽松,意味着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央行货币政策作用的直接对象是债券市场,而中国的利率结构和法定存款准备金作用的对象主要是银行信贷市场。

  债券市场发展程度对美欧日和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的程度不同。美国、欧洲和日本与中国金融市场的结构不同,集中反映在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规模较小、品种不够丰富,从而限制了中国央行通过大规模地公开买卖债券等金融资产进行宏观调控。

  债券市场发展程度对美欧日和中国的利率形成机制影响不同。美欧日发达的债券市场具有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其央行可以通过对债券市场的公开操作调控利率的变化,缩小利差、降低融资成本。而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程度较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也限制了央行操作债券市场。

  中国债券市场从2005年开始发展迅速,债券的品种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短期票据、中期票据,证券交易市场的公司债和国家发改委主导发行的企业债。这几类债券2011年发行量约为2万亿元,而截至2012年9月底,发行量已经达到了2万亿元。从央行统计数据看,2012年1~10月份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构成看,企业债(包括了上述的主要债券种类)与人民币贷款的融资比率大约为1∶4,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在逐渐扩大。

  尽管如此,中国的债券融资规模仍然比较小,品种仍然不够丰富。从融资规模的存量看,中国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占社会融资的规模仍较小,估计没有超过10%。从债券的品种看,主要还是传统的债券,基于传统债券的衍生金融产品基本没有得到发展,基于信贷的结构融资工具也处于实验阶段。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利率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并限制了央行通过债券市场实现宏观经济调控。

  鉴此,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应该按照中国金融“十二五”发展规划,扩大直接融资比例、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债券市场,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市场品种,促进中国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建立,为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提供更为广阔和结构丰富的债券市场,完善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字号: T | T | T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