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宏观数据 >> 正文
全球80名经济学家谈世界经济 中国超美国需20年
www.cnfol.com 2009年08月15日 18:43 中金在线 
    联合国无力拯救经济危机

  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洪平凡

  世界各国在寻找解决金融危机方法和防范未来金融危机措施时,又一次凸显现有国际政治体制与国际金融体制之间的矛盾。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政治体制是建立在“主权平等”的原则基础之上,各国不论大小,每个国家一票。而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为代表的国际金融体制则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公司治理”模式的基础上,以资本的比重和经济量的大小来决定各成员国在国际金融体制中的权力。不少中小国家希望在联合国国际政治体制中解决国际金融问题,甚至以联合国国际政治体制的模式来改革国际金融体制。而一些大国则希望国际政治体制与国际金融体制继续分离,不愿意在联合国的国际政治体制下解决国际金融问题,更不愿意以联合国国际政治体制的模式来改革国际金融体制。问题是金融危机的解决和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又离不开国际政治的决策,怎么办?于是,G20就成了重要国际平台。

  中小国家的意愿可以理解,那些大国的意愿也并非没有道理:几万人口的小国与几亿人口的大国在国家主权问题上应该平等,但两国之间在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利益总量上悬殊是无法回避的,从“人人平等”的角度来衡量,两国在国际经济和国际金融体制中的决策地位应该有所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金融危机凸显了资本国际化,或经济全球化,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现有国际政治体制与国际金融体制之间的矛盾,资本国际化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都将是今后很长时间世界无法改变解决的问题。这也决定了“超主权货币”在今后很长时间无法实现。

  联合国对全球经济主要是监测,而对全球经济的“控制”能力非常有限,最多也只是制订一些世界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如“千年发展目标”和促进各国对一些发展问题达成国际共识和决议,但联合国没有直接调控全球的职责和手段。在监测全球经济方面,联合国有很多不同的渠道。例如,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通过收集统计数据、经济分析对世界经济的宏观趋势进行监测。其中,全球经济监测中心还通过与世界各国建立的专家网络和计量模型系统对全球经济的宏观趋势进行短期预测,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

  最近,鉴于世界金融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断加深,联合国秘书长又着手建立专门监测金融危机对世界最“脆弱”国家影响的系统。根据最新发表的联合国《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年中报告)》,全球目前经济仍然处于严重衰退之中,但目前衰退的速度比2009年一季度有所缓和。各项宏观经济和金融指标从年初的一致指向恶化,转变为“混合”状态。一些金融指标显然表明“信贷冻结”已有很大改善,重要金融机构发生倒闭的系统风险也已大幅度下降。(作者为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部主任,驻联合国特约记者张介岭采访整理。)

  国际贸易支持度仍在增加

  皮尤研究中心副主任理查德·卫克

  过去两年,我们的民意调查数据清晰地显示了全球经济的衰退。2007-2008年间,世界各国对本国经济的看法越来越悲观。同样的情况出现在我们今年五六月份做的调查中。今年我们调查的全部25个国家中,大多数人认为本国经济形势糟糕,12个国家中至少75%的人这样认为。很让人意外的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的绝大多数人认为经济形势不错。还有一个例外是印尼,该国民众一半认为经济良好,一半认为经济糟糕。因此,除了这三个亚洲大国,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形势非常黯淡。

  今年的调查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经济危机和悲观经济情绪并没有导致对全球化的否定。实际上,全球化的核心经济特征———国际贸易———从去年以来在许多国家的支持度是增加的,特别是美国。去年53%的美国人认为国际贸易增多对美国是好事,今年这一比例为65%。

  在我们调查的25个国家中,多数人认为贸易对本国有利。虽然人们会继续关注全球化,他们担心自己的文化会消失,担心移民,担心全球化对环境的影响,但大多数人信奉全球化的核心经济特征,没有迹象表明这些因经济危机而发生改变。(作者为皮尤研究中心副主任,驻美国特约记者温燕采访整理。)

  到了反思全球化的时候

  台湾大学教授 杜震华

  过去二十几年,全球化思维席卷全球,大家总认为越自由化、越全球化越好,例如美国在1933年曾有法案,规定只有证券业者才能做证券业,其他行业不能涉足。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废除此法案,连百货业都可以做衍生性金融产品,当时大家一片叫好。可是解除管制要有配套,虽然大家也曾讨论此一问题,但没有人想到由此引发的国际金融海啸来得如此之快,后果会如此严重,对全世界影响如此大。

  金融海啸对政治格局也有一定影响。因为从此以后中国正式站了起来,过去大家认为G2早晚会来,却没想到会如此提早来临。解除金融管制要有配套,但官方已经无能力管制,也不知如何管,各国政府皆有责任,现在各国政府出不起价码,请不起可设计管制的人。▲(作者为台湾大学教授,本报驻台北特约记者萧师言采访整理。)

  南北共同发展有望形成

  巴西总统府战略事务部实用经济研究所所长 马西奥·波切曼

  这场金融危机将改变过去以少数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格局。新兴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正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今后很可能形成美国、亚洲、欧盟、新兴国家等多个中心或区域共同发展的国际经济格局,或者说“南北共同发展”的格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国际金融体制的改革自然也会引起国际政治领域的变革。因此,这场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冲击是系统的和全面的。▲(作者为巴西总统府战略事务部实用经济研究所所长,驻巴西特派记者吴志华采访整理。)

  不要被个别数据所迷惑

  马丁·威尔 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院长

  我认为从全球经济范畴而言,受打击最大的是市场信心。历史上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不少。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场危机最终都会结束,只是历时长短而已。当然结束的方式或有不同,正如患病一样,痊愈或不治,但始终都是一个了结。所以我们都可以预言,这场自2007年中拖延至今的金融危机一定会过去。问题是它会怎样结束、何时结束?在最近我们听到不少分析和说法,认为全球经济快速收缩的局面将在夏季结束,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此后全球经济将陷入一至两年的停滞期,而复苏将会是一个漫长过程。就算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也不代表就是复苏的来临。虽然近期的股市有回弹的迹象,经济数据也有所好转,但还需要时间来证明能不能持续,因此不要被个别数据所迷惑,尤其是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球经济前景还不明朗,我们需要对一系列指标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才能作出判断。如果市场上不再传出坏消息,一切开始稳定下来;如果人们开始对政府的救市行动表现出信心,各国政府出台的经济刺激方案都开始见效;如果失业率不再上升甚至开始下降,那才说明最坏的时刻过去了。▲(作者为英国国家经济社会研究院院长,驻英国特约记者纪双城采访整理)

  亚洲的反应决定危机影响

  布鲁金斯学会学者、曾任世界银行亚洲业务首席经济学家 霍米·哈拉斯

  这是第一次真正的现代全球危机,波及所有国家。最大影响将体现在建立管理全球经济及确保新兴国家拥有足够地位、代表权和发言权的机构。全球机构———从联合国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需要改革。G20作为全球问题的一个导向性组织使G7/8黯然失色,这给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处理国际问题上更大的话语权。这场危机也增强了亚洲经济体的增长能力。南亚和东亚的新兴市场受这场危机的影响最小,已经展示了在全球经济形势困难情况下快速增长的能力。亚洲的反应将决定这场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到底有多大影响。▲(作者为布鲁金斯学会学者、曾任世界银行亚洲业务首席经济学家,驻美国特约记者李焰采访整理。)

  三种经济模式展开竞争

  米勒·罗德曼 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经济专家

  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最大冲击是对美国经济体制的反思。金融危机后,美国当然不是实际经济秩序中的“普通会员”。实际上,美国经过危机后受损伤的结果并没有世界想象得那么大,甚至,由于其解决问题的强大能力,其经济恢复能力也很快。尽管如此,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独一无二”作用的时代已过去。世界已出现多个经济决定中心。这些中心包括中国、俄罗斯、拉美国家和海湾国家。

  自二战以来,特别是苏联崩溃后,美国一直独居世界经济超级大国。它的经济模式也成为世界经济模式的范本。但金融危机引发了对美国经济模式的反思。虽然美国模式还没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但今后将形成“三种经济模式”竞争的局面不可避免。一是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二是重视调节的欧洲模式。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政府调节模式。这三种模式也在不断改变中。特别是中国模式的成功,也引起发展中国家的模仿。

  金融危机凸显出中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作用。中国扩大内需的振兴经济计划很成功,使其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最大动力。中国的复苏及美国的收缩,使中国获得超过美国的良好机遇。但今后几年内,作为美国的最大债主,中美两国仍将处于共生关系。▲(作者为德国世界经济研究所经济专家,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采访整理)

  美日中,冲击各不同

  亚洲开发银行自然资源经济学家 林 暾

  全球范围的通胀危机日益明显,主推力量有两个:一是美国胁迫全球搞的刺激经济计划;二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成本上升。

  为什么说美国胁迫大家?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带头兑水,大家只好跟着兑,不兑就吃亏了,这是囚徒困境。加上兑水容易挤水难,联合省钱比起联合花钱更难,将来对通胀的全球联动控制,实为不易。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的供货商,过去20年有效压低了发达国家的实际工资和成本。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这轮刺激经济过程中成本上升,会传导到发达国家,成为通胀的推动力。

  日本经济会受重创,从而改变亚洲范围内经济力量的布局。日本工业已下降3成左右,汽车行业短期内恢复基本没可能。加上老龄化影响,日本短期内起不来。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目前前景不明朗。这些国家如能利用这个危机,规范金融业,通过减税缓税扶植中小企业,通过产业合并和升级提高效率,建立合理的民生体系,危机不失为转机。(作者为亚洲开发银行自然资源经济学家,驻菲律宾特约记者王传军采访整理。)

  应分拆富可敌国的金融机构

  刘卓识 德国Barrie&Hibbert公司资深经济金融分析师

  这次金融危机来势之猛,影响之大,超过大多数经济学家和金融从业人士的预料。曾经被各大央行和很多经济学家奉为经典的新自由主义模型,没有起到所期待的预测和政策推荐的作用,在危机中受到质疑。然而这些经济和金融模型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数学模型在经济金融应用上的终结。恰恰相反,这是一个让人对这些模型进行反思、进而改善的一个机会。

  金融危机的爆发,既反映了现代金融制度的一些缺陷,但也是经济周期的一个体现。不少西方人士认为导致这次危机的深层次诱因之一是中国及石油产出国用出口所挣美元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强大的需求降低了美国中长期债券利率,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更高收益纷纷购买高风险金融产品,为金融危机埋下伏笔。虽然市场上对于目前银行经营模式如何进化尚无统一认识,但是银行家们意识到他们需要改变经营策略以应付“后危机时代”。

  比如银行要意识到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特征,所以要实行“反周期性”资本积累。也就是说在牛市的时候注意积累资本,因为这个时候融资相对容易,从而为熊市的到来做准备。另外,银行要降低回报目标,采用可持续的投资策略。还有,这次危机中,流动性风险是导致许多银行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银行应该制定严格的规定控制这种风险。最后,富可敌国的金融机构实际成了影响市场正常运转的障碍。当一个银行过于庞大时,它不会因为经营失误而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允许这种庞然大物破产会给整个金融系统造成非常大的冲击,所以各国政府只能用纳税人的钱来挽救这些大银行。一些学者和政府官员已经考虑如何分解这些金融帝国,减小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作者为德国Barrie&Hibbert公司资深经济金融分析师,驻德国特约记者青木采访整理)

  “集团化”趋势将更明显

  萨拉·穆雷 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资深经济学家

  我个人认为这次的金融危机加剧了全球政治的多极化发展。传统的世界经济中心,八大工业国集团目前面临着严酷的挑战。以目前的轮值主席国意大利为例,作为八国集团的老成员国,意大利的经济在不断地下滑,这让人很难拥有对八国集团未来发展的信心。我认为,八国集团从成立之初就是以国家经济总量和政治影响力作为吸纳的标准,然而这些国家在21世纪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一些经济发展模式和主要经济增长来源都已经老旧或是变得不可依靠,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核心障碍。

  因为世界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正在走向多极化和地区深度化,未来的世界格局,需要有不同的集团展开不同主题的对话。像是讨论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新兴经济体国家是不可缺席的,因此“20国集团”是更适合的讨论平台。而要是讨论全球变暖的问题,我们不妨可以让中美两国专门举行会议,利用“两国集团”这样一个被西方广泛界定和认可的政治概念,来进行直接对话。在环保问题上,中美两国被外界批评的最多,相互间指责的也最多,为什么不可以展开有效的直接沟通呢?

  不过经历了这次金融危机之后,传统的西方经济强国显然不愿被新兴经济体赶超,唯一的做法就是强化现有的盟国关系。在未来,西方的国家、利益集团将会更加强化政治和经济上的紧密结盟,同时强化军事上的合作,彻底从一个经济加政治的世界力量,转变为一个政治和军事为主、经济为辅的“硬实力”力量。(作者为英国公共政策研究所资深经济学家,驻英国特约记者纪双城采访整理)

  亚洲趁机摆脱美元统治

  奥古斯蒂努斯 印尼阿特玛加亚大学教授

  印尼的经济发展与中国有相似的地方。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时候,印尼经济并未遭受很大打击。印尼经济仍然可以依靠内需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印尼经济远没有邻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那样发达,其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暴露范围较小。印尼工业欠发达,出口仍以自然资源为主,即使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国际市场对能源产品需求仍然很高。

  我认为,金融危机将使世界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对国际政治格局也会有影响,但目前不会有根本性转变。受金融危机打击,加上内政外交困扰,作为世界头号大国美国,其经济实力显然没有以前那么强大。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个机会,应该从经济实力上努力争取一种均衡,比如使用更多的本地货币进行贸易往来,达到摆脱美元“统治”的目标。

  “金砖四国”、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应该加强贸易、货币上的联系。这也是一个参与改变国际政治格局的干预过程。中国、印尼与一些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将来应该与更多国家签署这种协议,势必会对美元形成挑战。通过使用独立的货币,扩大区域内部的投资,亚洲经济不依赖美国的“脱钩”理论也可以变为现实。虽然全球化潮流是各方贸易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依赖,但是作为亚洲国家来说,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要利用这个机会努力去尝试。(作者为印尼阿特玛加亚大学教授、独立经济学家,驻印尼特派记者孙天仁采访整理。)

  别让世界经济失去平衡

  乌奈巴特 蒙古国前央行行长、蒙古国立财经大学教授

  这次经济危机在银行和金融领域表现出来,但是基础的原因是由于世界经济失去平衡。从中国来看,由于过分依靠出口,使汇率和进出口平衡差无法得到反映,也是一种不平衡。另一方面,欧洲北美等西方国家过度消费,而且他们从来不存钱,普遍使用信用卡。而亚洲国家的存款比较多,这种不平衡也会带来一种危机。

  美国人不像中国人和日本人那样存那么多钱,但也需要存一定数量的钱。中国人或亚洲人的过度存款,应该拿出一部分存款消费。这些原则真正达到平衡时经济危机就会有所改善。而且,不动产和其他证券一定要通过有购买能力的需求量来确定价格,而不是受金融市场或者一些人的谣言影响。

  现阶段,国际金融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发达国家,因此国际金融机构的决定由他们做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们是主要的借贷方。借贷方不能做出决定。借贷方为在贷款中保障自己的效益,需要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因此,双方必须在谈判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国际金融机构中有自己的声音。(作者为蒙古国前央行行长、蒙古国立财经大学教授,驻蒙古特派记者霍文采访整理。)

  积极心态最重要

  谢里夫 埃及开罗大学经济学教授

  投资者心理层面的恐慌和消极情绪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各类冲击中较为严峻的一种。在金融危机之初,各国主要证券市场一度出现大量恐慌性抛售,使金融危机的影响迅速加深和扩大,并给广大普通民众造成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想。

  事实上,市场经济的周期性调整是有迹可寻的,特别是近年来,各国政府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都有了更为丰富的经验和富于针对性的措施,因此尽管全球经济的恢复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但总体发展方向是积极的,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市场投资者还是普通民众,一个良好、积极、满怀希望的心态十分必要。(作者为埃及开罗大学经济学教授,驻埃及特派记者李潇采访整理。)

  当政治对话变成经济对话

  普拉迪普·库马尔·施瑞斯塔 尼泊尔科学院院士

  当前世界上的政治对话已经变为一种经济对话。我们应该注意到,当今世界经济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各国单一经济,而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牵制的一个整体,一旦一个国家或地区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世界的经济。就像当前甲型流感那样,由于世界的开放性和联系性,没有一个国家能真正做到与世隔绝,而且每个国家也不希望与世隔绝。此次的金融危机也表明,过热的经济发展,以及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发展都有可能造成暂时的经济繁荣假象,就像一个美丽的气球,只能在一定高度内才能生存,一旦超过极限高度,气球就会爆炸。

  经济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利益制定全球化的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不发达地区国家的利益,使全球化失去最初的意义。我认为,真正的全球化应该使每个国家的人民,无论国家大小、贫富都能够享受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好处,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世界经济达到良性发展。尼泊尔是一个小国,虽然与世界经济直接接轨的程度不深,但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尼泊尔的经济也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地区打工的人因此失去工作机会。尼泊尔与两个大国相邻,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作为近邻,我相信尼泊尔的经济会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受益。(作者为尼泊尔科学院院士,驻尼泊尔特约记者陈岩采访整理。)

  福利机制是危机最大输家

  美国克莱蒙研究所亚洲中心主任 汤本

  此次金融危机将影响很多层面的问题。首先,在美国,从社会阶层来讲,受冲击最大的阶层是拥有股票和退休基金的中产阶级,很多人损失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受到工会保护的汽车工业工人也是受冲击最大的阶层之一。他们的损失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福利工会体制的失败和损失。当资本主义进入经济衰退期,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工人。股份公司的合理破产,不仅是对债务的“合理”清除,也是一个甩掉一向受工会牢固保护的工人的机会。资本主义竞争体制总是保护优势资本再生的能力和希望,美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福利工会机制在经济危机和萧条时期,总是成为牺牲品。

  从资本运作角度看,美国金融资本家集团总是大赢家。赢利时它不会多缴纳一美元的税,但失败时却要政府用民众的税款来救助。所谓金融危机是人为的金融浩劫,操作集团利用金融体制几十年来的规则进行毫无良知的巧取豪夺,使得股民和普通投资者大受其害。美国那些善于玩弄操控新股票、新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资本家集团的高手们,是超强者群体,不断“创新”,不断制造新泡沫。他们抓取股民投资欲望及其口袋里金钱的智商和伎俩,大大超过股民的投机和自我保护的智慧和手段。当然,懂得等待和积累现金实力的一些中产阶级人士,在房地产低谷时期准确运用抄底战略,同样可以积累会带来利润的产业资本。

  国际格局将发生剧变。笔者四五年前预言的“美中结盟,主宰世界”变成大趋势。换一个温和点的说法,G2集团引领G20集团,再引领全世界。这方面,北京努力低调,时不时通过和俄罗斯小规模的军演,表示自己的多元国际合作。这是可以给一般人看的,但是无法瞒过真正的观察家,大趋势已经形成,美中合作,强力影响世界。

  在国际经济趋势上,似乎中国的内需可以大大缓冲金融浩劫带来的冲击。中国大张旗鼓的基础建设、房地产业、室内装修等等各类硬件,大大体现后发优势,领世界之优势之先,美国相形见绌,变土了。但是中国的改革者们和经济专家们绝不能沾沾自喜,认为可以平视美国了。事实上,美国在人的基本建设上大力投资,在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教育方式上大大投资,使得青少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远远超过中国;再加上现有的科技创新的实力,对创造者的智慧产权的严格保护和优惠待遇与回报,将使得美国今后在高科技等强势领域继续领先世界。

  当然,现在摆在北京面前的巨大问号不是世界其他国家的问题,而是如何面对美利坚的现实,如何读懂美利坚的丑与弱。中美两国,谁能深刻认知对方,谁能深刻吃透对方的优势,谁能深刻吃透对方致命的劣势,谁就能站在对方的肩膀上,创新自己,发展自己,谁就是21世纪下半叶的超强者。▲(作者为美国克莱蒙研究所亚洲中心主任,驻美国特约记者尚未迟采访整理。)

  危机为中国打开时间窗口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 巴曙松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5000年历史的国家的崛起,尽管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但注定要走一条非常独特的道路。这需要中国不断探索,没有现成可参照和拷贝的东西。利益的冲突和协调肯定是非常艰苦的。现在觉得美元是有风险的货币,如果中国自己的金融市场不发达,也只能把储蓄放在美元的市场上。所以中国必须内外兼修。金融危机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时间窗口。比如金融危机打破了对外资银行的迷信,给中资银行打开了一个时间窗口,中资银行应抓住这个机会强大自己。▲(作者为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记者段聪聪采访整理。)

  中印有条件最先走出危机

  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学院院长 维克多·格里申

  俄罗斯著名作家布尔加科夫曾这样写道:“各种危机总是首先导致最贫穷的阶层陷入深渊……”此次经济危机也不例外。在俄罗斯,受害最深的是那些处于最底层的普通居民和银行储户;从全球来看,损失最大的是那些最贫穷的国家。

  经济危机带来灾难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深思,给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俄罗斯联邦政府最近公布:近期将退休金提高到8500卢布(1美元约合30卢布)。这并不是政府开出的“空头支票”。俄罗斯有大量的国家储备、丰盛的物产和自然资源,所以应对经济危机、巩固和强化国民的社会保障,也决不是“纸上谈兵”。

  若想使一个国家尽快走出困境,这个国家必须具备下列重要条件:一是国内有丰厚的国家储备、资金储备、粮食储备、经济增长潜力、降低成本的潜力和参与国际金融竞争的潜力等;二是具有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的相应措施,善于汲取经验教训和消除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能力;三是国家体制、国民生活方式、消费水平、国家经济结构及其分配等,均具有抵御危机的实力;四是加强和扩大内需市场。此外,国家吸引外资、加强民族工业的得力政策也是重要条件。根据这些条件,最有可能率先走出困境,并使本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国家是中国和印度。

  此次金融危机的启示是,过去所谓的“适合于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已不复存在;某一个大国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原来的国际结算货币面临极大挑战,在不远的将来,适用于国际结算的货币可能有几种并存;崭新的世界金融体系和经济结构即将诞生。▲(作者是俄罗斯普列汉诺夫经济学院院长,驻俄罗斯特约记者焦东健采访整理。)

  中国要找出自己的路

  杨 帆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

  我认为这次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是美国的话语权。美国政府的威信极大丧失,打破了人们对美国的迷信。让其他各国意识到,美国的问题也不少。

  货币就是国家信用,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不信任就是对美国信用的担忧。

  美国威信的丧失,也为中国崛起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缝隙,否则中国永远冒不出来,总是要依附于美国。中国所有的成绩都被解释为向美国学习的结果,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向美国学习不够。对中国来说,是时候彻底总结反思建国60年的利弊得失,找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作者是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记者何申权采访整理)

  监管体系要追上全球化步伐

  霍华德·戴维斯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前英国央行副行长

  过去这些年来的情况是,经济的全球化速度非常快,但却没有一个全球治理架构。G8试图建立一个全球化的监管体系,但其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如若放任不管,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就会越来越大,而这对大家都是危险的,尤其是对中国。因为如果全球贸易一旦崩塌,中国将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我们今天需要一个全球治理架构,来应对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过去的全球化是由市场主导的,接下来全球化将更强调监管。此前,IMF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它起不到金融监管的作用。金融监管只能靠各国主动联手,在自发基础上进行讨论和达成共识。这在以前是缺位的,现在金融稳定委员会填补了这一空白,也是G20试图达到的目标。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一个新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成形,追赶早已在前的经济全球化步伐。但我们首先要确定怎样对那些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和信用评级机构进行监管,执行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任务。(作者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前英国央行副行长,驻英国特约记者纪双城采访整理)

  小心巨额财政投资副作用

  濑口清之 佳能环球战略研究所研究员

  在世界各国经济指标下滑尚未见底的情况下,唯独中国已经显出复苏征兆。这可以说是中国景气刺激这种宏观经济调控的结果,对世界各国走出此次金融危机贡献甚丰。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中国异常巨额财政出动,虽说作为一种财政金融政策和措施是果断大胆且有效的,但也伴随着巨大的副作用和经济风险。

  具体来说,其一是有相当部分的财政出动投向了高速公路建设等眼下并非急于动手的领域,结果效率难显,反而导致盲目投资的扩大;其二是资金投入目标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大多生产效率相对较高的民间企业仍然处于资金极度不足的境地。其结果是,有极大的可能性会招致经济构造的国有化,再次造成经济效率降低。

  因此,如何克服此次作为一时性景气刺激疗法的巨额财政出动带来的副作用和经济风险,就成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所面对的迫切性课题。▲(作者为佳能环球战略研究所研究员,驻日本特约记者林浩采访整理。)

  公共投资方向需要转换

  木下俊彦 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教授

  此次金融危机沉静之后,希望中国在经济运营上能有一个彻底的认识转换。除了如海外经济学者大多主张的要把依赖出口型体制转换为内需主导型的经济成长体制之外,公共投资的投资方向转换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大问题。

  也就是说,既然超大型公共投资的运用是中国的拿手好戏,那么这些最终来自国民血汗税金的财政投资,就应该投入到那些与国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地方。比如,用于农村饮水管道的铺设、厕所等设施的修建、医疗机构卫生设备的配置和乡村道路的修筑等,而不仅仅是投向政府机关和城市的公共设施。如此一来,可说具有一石二鸟的效果。其一,是使公共投资得以有正确的投入方向,源源不断地投入,从而牵引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二,是让作为纳税人的国民,特别是中下层收入和农村人口,切实享受到社会财富增加的好处,以谋得整个社会的均富和发展。▲(作者为早稻田大学商学部教授,驻日本特约记者林浩采访整理。)

  中国经济应克服“暴饮暴食”

  沈才彬 多摩大学经营情报学部教授

  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中国以社会主义的手段,克服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但是,眼下的中国经济依然抱着巨大的内忧外患。外患已毋庸赘言,就是来自美国的对中国经济实体的冲击;内忧则是证券市场、不动产市场泡沫经济的破灭,还有贫富差别、城乡差别等问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加以处置。

  2013年对中国经济来说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中国的国民经济总值将会在这一年度超越日本。但是,中国的经济说到底是一种“暴食暴饮型”经济,吃得多,喝得多,产出却少。即要产出1美元GDP的产值,必须要吃掉、喝掉6.5倍于日本的单位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而日本在这方面拥有世界最高水准的技术,少吃少喝却能多产出。中国要彻底改掉这种“暴食暴饮型”经济的沉疴,是非常需要日本的能源和环保技术的。▲(作者为多摩大学经营情报学部教授,驻日本特约记者林浩采访整理。)

    全球80名经济学家接受调查:中国超过美国需20年

    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需要几年     

    全球80名经济学家回答《环球时报》提问 

    世界经济走势问卷调查揭晓 

    51名学者认为,世界经济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需要3到5年      

    66名学者认为,中国将率先从金融危机中恢复      

    37名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总量超过美国需要20年左右    

    世界经济走向是当前最牵动各国民众的事情。世界经济是否在复苏?复苏的速度有多快?都是当前全球媒体中最牵动人心的话题。围绕全球经济及中国经济走向的根本性问题,《环球时报》从6月份开始,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采访了全球85名经济学家,请他们对一些关乎世界命运的问题明确表态,其中的80名经济学家参与了《环球时报》的问卷调查。这是中国媒体首次独立就世界及中国经济的重大问题在全球学者中展开问卷调查。这80名学者中有国际组织专家5名,亚洲学者35名,美洲学者19名,欧洲学者18名,大洋洲学者2名,非洲学者1名。其中有2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收藏到 博采 百度】【推荐】【打印】【 】【关闭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