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社科院世经所《中国宏观经济形势:09年第2季度》显示,在今年上半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中,政府和企业消费的贡献估计占到66%,而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消费,只能解释余下34%的居民性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在居民收入边际消费倾向方面,去年底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平均消费倾向达到0.74,但这一水平目前已经降至0.65,过去农村居民收入平均消费倾向保持在大约0.6的水平,但目前已经降至0.57。
我们认为,居民消费在GDP的占比的逐年下滑应当提醒决策层尽快出台长期性补贴收入和消费作用的政策。现在消费在GDP中占比只有38%,如果用5年提高到48%,意味着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也就是要在既有的消费基础上每年增加6000亿到1万亿的增长。要实现这样的结构调整目标,当前直至未来的三年内,将是最关键的政策效力期。
纵观2003年中国经济彻底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至今,我们只有2003年的农业税免除和粮食直补政策,属于具有长期性的拉动消费、提高收入的政策,这大致相当于每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消费1000亿—1200亿元。现在,则需要每年实行大致十个类似规模的实质性补贴收入、提振消费的长效刺激政策,这将包括:切实实行2008年底住建部定下的连续三年、每年投入3000亿元预算资金建设城市廉租房,解放因高房价造成的负债和挤压消费;以每年大致1000亿到2000亿的预算资金为农村不到1亿人口的65岁以上老人建立养老账户、发放养老金;以及以每年600亿—1000亿元的预算资金,为农村适龄劳动人口逐步分批建立养老账户(农民工的社保转移问题也才能化解);稳定农村社会、稳定农村消费;继续改革增值税,连续3年每年减免1000亿—2000亿元企业增值税税负,提高企业雇佣工人能力和雇工群体收入;在医保方面,每年分别向农村新农合和城镇医疗保险各提供1000亿预算储备,提高对大病重症的保障深度和覆盖广度,让对重病危症的防御性储蓄大幅降低,扩大消费意愿,等等。
当前,所谓的由于消费拉动需要时间、要保增长仍必须坚持加大投资的意见很盛行。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意见。我们认为,政府执政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发展与稳定,保增长的最终目的也在于此。那么,如果继续强化依赖投资拉动的模式,让消费占比进一步下降、结构调整将会滞后,加剧了经济结构的扭曲,从而实现长期发展将变得更加困难。如果说以投资保增长、短期内达到促进GDP增长的目的。但我们认为,政府完全有更好的战略政策选择来达到更优的长期目标,即通过出台有长效的增加收入、补贴消费的政策,来达到稳定经济增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