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公司数据 >> 正文
宏观数据向好 百亿资金可望中旬入市 抄底30只错杀股(名单)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09年09月02日 15:23 中金在线/数据中心 
  


  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未来两季GDP增速或达峰值

  预计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8.2%和8.5%

  中国经济复苏浪潮正劲。瑞银首席经济学家汪涛日前在接受CBN专访时预计,未来两个季度即今年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达到峰值后,明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有所回落。

  CBN:近来中国经济强劲复苏和股市飙升引发许多讨论,你怎么看?

  汪涛:中国经济的复苏是可持续的,预计宏观政策将进行调整,以免经济大起大落。在此前提下,加上全球经济温和复苏预期,预计中国GDP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8.2%和8.5%。GDP同比增速今年将逐季提高,同时提升对大宗商品和投资品的需求。然而,新增贷款回落可能影响资产市场投资者情绪,使资产价格回调。预计今年四季度或明年一季度达到峰值后,明年GDP增速将有所回落。

  目前经济复苏主要来自经济刺激政策,源于财政支出增加,更源于贷款猛增。展望未来,房地产建设复苏是支撑国内需求的关键,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拖累将逐渐消退。这两点因素将抵消经济刺激力度逐渐减弱带来的影响。

  CBN:对贷款的担忧不少,有些人认为部分贷款正在制造过剩产能,有些人指出部分贷款流入资本市场。你怎样看?

  汪涛:大部分贷款并未制造过剩产能。经济刺激政策着重基础设施建设而非增加制造业产能,产能明显过剩行业(如钢铁业)及前景暗淡的出口导向型行业(如纺织和电子制造业),其投资都非常疲弱。

  大部分新增贷款未流入资本市场。尽管过于充裕的流动性可以加速资产价格上涨,但大部分新增贷款流向实体经济。

  上半年新增贷款高达7.4万亿元,其中约12%为住房抵押贷款或房地产开发贷款,上半年股市资金净流入4500亿元,同时基础金属和煤炭进口总额才2000多亿元。显然,这些市场未吸收大部分新增贷款。

  CBN:新增贷款回落会导致经济大幅下滑吗?

  汪涛:不会。贷款总是集中于年初发放,而贷款使用相对平稳,并存在一定时滞。已发放贷款将在未来几个月继续支撑投资增长。一方面,流动性不会就此消失,近两个月非国有部门投资增长开始抬头;另一方面,经济活动增加、前景改善、企业盈利预期好转,都意味着通过自留利润进行的“自发性”投资将增加。

  今年新增银行贷款预计将达10万亿元,明年将减少至7万亿元(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

  CBN:银行坏账是否会爆发式增长?

  汪涛:如果很长一段时间新增贷款维持每月1万多亿元,那么这将难以避免,但预计未来几个月贷款增速将放缓。不过,不良贷款可能上升,因为当信贷在经济下滑期快速扩张时大多如此,预计不良贷款将损害银行利润和资产状况。我们并不认为不良贷款率会接近上世纪90年代末的高位,也不认为银行为经济提供融资的能力会因此大为削弱。

  CBN:如果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汪涛:如果未来3~5年或更长时间七大工业国平均增长率处于0~1%,那么中国长期平均增速也会降低。中国经济增长将主要靠内需拉动,需要更大力度地实施相应措施来刺激服务业、促进国内消费持续增长,平均增速可能降至6%。这一水平仍会大大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更依赖出口或外国资本的新兴市场经济。

  CBN:中国会采取紧缩政策吗?

  汪涛:考虑到保证经济增长需要及目前通胀压力较小,短期内不会出现诸如贷款额度控制或加息之类的政策紧缩,但宏观政策正从扩张性转为适度宽松,对资产市场泡沫和未来不良贷款的担忧已经增加。预计央行将增加对冲操作以减缓向银行体系输送流动性的速度,而监管部门将更严格地控制信贷风险,也会采取措施避免资产泡沫危害金融部门。

  从中长期看,中国应努力降低对投资的依赖,刺激国内消费。但短期内刺激消费难度很大,因为这需要在经济下滑时增加就业并提高消费者信心。经济下滑初期,消费保持韧性而投资大幅下跌,因此刺激投资是短期推动GDP增长的最有效方法。中国要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还需更多时间和努力。
共 11 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末页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收藏到 博采 百度】【推荐】【打印】【 】【关闭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