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宏观数据 >> 正文
全球货币政策走向分化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09年11月07日 08:19 中金在线 
  “各国决定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因,无外乎对经济回暖的信心以及对通胀压力的担心,对两者的平衡将决定加息的时机。由于各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以及现有经济复苏情况各不相同,未来全球各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开始走向分化已在所难免。——王明旭 ”

  为了避免1929-1933年大萧条重演,各国在本次金融危机中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反危机政策,财政及货币政策扩张到了极致。这些反危机政策的效果从2009年二季度开始逐渐显示出来,全球大部分经济体在过去的将近一年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反弹。与此同时,通胀的阴影也愈加浓重,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暗流涌动,甚至已有经济体启动紧缩周期。

  在过去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在不同程度上上调了各自国家的基准利率,而印度也将银行法定流动资金比率由24%上调至了25%。从现有情况来看,目前着手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国家,主要是在金融海啸中受伤较轻或经济复苏步伐较快的国家,尤其是受益于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比如澳大利亚,过去一年多,国内生产总值环比仅两个季度为负(其中,去年三季度GDP环比仅为-0.01%),基本可以说并未陷入严重衰退;挪威经济也显著受益于原油价格上涨,油价在每桶75美元对挪威的经济已十分有利,挪威通胀率目前已接近2.5%,而失业率只有2.7%,为整个欧洲的最低水平;印度经济复苏势头也较为迅猛,其政府预估,明年一季度印度经济增长幅度将达6.5%-6.75%。总体而言,各国决定退出经济刺激政策的原因,无外乎对经济回暖的信心以及对通胀压力的担心,对两者的平衡将决定加息的时机。由于各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程度以及现有经济复苏情况各不相同,未来全球各经济体央行货币政策开始走向分化已在所难免。

  现实来看,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美国目前尚难以立即启动加息周期。一方面,以研究大萧条著称的伯南克比任何人都吸取1929年美国的错误和90年底日本的教训,避免过早加息而给经济带来重创。另一方面,美国利率政策是紧盯消费者物价指数,或者是经济增长率、劳工就业率等数据,在当CPI的同比还没有转负为正或者未达央行设定目标(如2%),GDP的增长尚不稳固,失业率还居高不下的情况下,难以展开加息周期。美国经济虽然正逐渐走出低谷,但未来仍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过早加息可能导致尚未稳固的美国经济再次大幅减速。我们预计,美联储选择推出宽松货币政策的时机,将会选择在经济未达充分就业、且通胀低于目标值的某个时间节点。

  而对于中国而言,因国际资本流动对中国利率政策相对敏感,若先于美国加息,容易加剧热钱流入、增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特别是在当前美元走弱的背景下。此外,在CPI没有连续超过3%之前,央行也不会启用加息手段。对通胀预期的管理可以通过调节流动性来实现,如通过正回购、现券交易和发行央票等公开市场业务回收流动性,甚至可以在适当时候重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在未来全球经济复苏的后继过程仍将受到投资者信心、潜在通胀、政策退出选择等风险因素干扰的背景下,对于已经选择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的经济体以及其政策效果,我们认为尚待观察。

  不管是果断出手率先加息,选择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经济体,还是迟迟拖延不动手的国家,目前来看,其实都可能面临各自的风险。率先加息国家的经济可能因为货币升值而受创,而那些推迟加息的经济体,如果错过最佳加息时期,将会面临较大通胀风险,并且还可能面临需要加速提息以赶上其他国家的压力。

  以澳大利亚为例,其加息很可能未见其利而先见其害。澳洲央行加息之后导致的澳元升值、热钱流入、大宗商品价格上升,可能完全抵消其央行控制资产价格上涨的初衷。反观美国,美联储可能因为行动迟缓,没能及时收回储备金,进而导致通胀,如果矫枉过正,过于迅速的收回,则会有延缓经济复苏和通缩的风险。

  总而言之,在度过金融危机最为冰冷的黑夜之后,当前政府政策干预进入经济反弹后的敏感时期。全球各经济体未来的经济复苏进程,关键取决于各国政府政策退出的时点和方式选择。其中,加息的时机最为关键,太晚会让通胀有机会上升,太快会窒碍复苏,甚至将经济再次推向衰退。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收藏到 博采 百度】【推荐】【打印】【 】【关闭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