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研究部署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即“民资20条意见”,将可能涉及到的垄断行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纳入对民资开放范围。“民资20条意见”脱胎于4年前的国务院“非公36条”,是上次政策的延续深化,还是另有深意?笔者看来,这一“新政”的出台,其战略意义将远大于经济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衰退态势得到了初步遏制,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依旧脆弱,经济复苏之路依然坎坷。如何尽快恢复经济内生性,培育政府投资的接棒者,以减少未来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振荡,可能是各国政府的当务之急。长期内的全球复苏管理却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一定程度上,全球经济复苏是各国政府大规模刺激政策催化的结果,复苏的根本策动力表现在政府而非市场层面。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高投资率有其合理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结构与投资效率较差。要借此大规模投资之时,尽快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对内开放。放开公用事业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医疗、教育服务等、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以及垄断行业领域的准入标准,明确准入时限。政府要为高“含金量”的资本流入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以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各种方式,参与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大技术研发和改造升级的投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民间资本准入的动力问题。
“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的背后,是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和角色如何界定的问题。金融危机似乎让各国出现了方向性的误判,让很多人相信政府的绝对力量,甚至崇尚自由经济的美国也走向了“国家资本主义”。大危机让“凯恩斯主义”再次回归。他所推崇的“国家干预经济要求扩大政府支出,实行赤字经济,政府支出成为市场需求的组成部分,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带来的增长下降”,又一次成为反危机的武器。
但事实证明政府干预并不能消除经济的周期波动,以至消灭经济周期。从罗斯福“新政”到各国政府相继出台经济干预的政策效果来看,虽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即在一定程度上“熨平”了经济波动的震幅,刺激了经济的加速复苏。但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经济“滞涨”,以及随后发生的几次经济危机的事实,不难看出政府干预不仅没有消除经济周期,而且每一次新的经济危机都会使政府负债更上一层,使其危机调控能力更降一层,凯恩斯主义也不是万能的。
由此全球也患上了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大规模国家干预导致的政府债务膨胀。根据去年9月《经济学人》杂志设立的“全球政府债务钟”纪录,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2011年全球债务将超40万亿美元。
主权债务危机是全球大规模救市政策的副产品。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投入近5万亿美元刺激经济,但上述资金大量流入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提振作用有限。伴随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金融机构负债和美国的家庭负债向国家负债回归。在实体经济陷入衰退、私人部门收缩信贷与需求的过程中,公共部门所推行的反周期政策,推动了公共部门杠杆率的攀升。而与之相对的是有效需求不足,发达经济体自主性投资还很疲弱。2009年美国全年企业投资下滑17.9%,降幅创1942年以来新高,国家大规模干预的成本太高,而效率很低。
因此,此时出台“民资20条”其意义不仅是“国退民进”问题,也不仅仅是经济动力增长切换的问题,它反映了国家对反危机治理机制方面更深层次的考量。好的制度依靠的不是政府的经济反哺,而是打破垄断,制度保障的经济自由、产权自由和流动自由等,让更多的要素流动起来。相信“民资20条”松绑的不仅仅是民间资本,也是政府自己。
应重新思考反危机机制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房地产崩盘时间表流传 中国重蹈日本覆辙?
·加息预期提前到来 货币政策微调或在4月中上
·范剑平预言:中国将进入最后一轮高速增长期
·高科技领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机会
·胡宇:资本充足率是抵御系统性危机必要条件
·摩根大通预计年内加息三次
·巴克莱:5月或加息 短期不调存准率
·美国基金预警:中国现狂热投机先兆
·加息预期提前到来 货币政策微调或在4月中上
·范剑平预言:中国将进入最后一轮高速增长期
·高科技领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最好机会
·胡宇:资本充足率是抵御系统性危机必要条件
·摩根大通预计年内加息三次
·巴克莱:5月或加息 短期不调存准率
·美国基金预警:中国现狂热投机先兆
·中国专家驳斥美贸易评估谬论
·CPI权重应重新审视
·海外并购有利于保障经济增长能源需求
·将稳定劳动力供给提上议程
·“民间投资”能否接过“4万亿元”投资“接力
·不能以协调发展为由“压快拉慢”
·金融调控:知己知彼方能游刃有余
·美国基金预警:中国现狂热投机先兆
·CPI权重应重新审视
·海外并购有利于保障经济增长能源需求
·将稳定劳动力供给提上议程
·“民间投资”能否接过“4万亿元”投资“接力
·不能以协调发展为由“压快拉慢”
·金融调控:知己知彼方能游刃有余
·美国基金预警:中国现狂热投机先兆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