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人民币汇率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不乏美国国内政治炒作的成分,但施压人民币升值对中美经济乃至国际关系的“杀伤力”却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把人民币汇率作为相对纯粹的货币或国际关系问题予以讨论,或许将有助于我们能更客观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
第一,人民币汇率反映了人民币与其对应的另外一种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这表明,人民币汇率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内在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对应外币的相对价值,以及两种货币之间内在价值的动态比较。例如,当中美两国的经济增长率与效率出现相对变化时,从理论上讲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应同向变动。
但是,在讨论人民币汇率问题时,我们不能或不可能忽视外币价格也在发生变动。从“纯技术”的角度分析,美元加速升值或者贬值,也能对“推动”人民币汇率升值或贬值产生重大影响。例如,2008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幅上升4.06%,实际上是由美元指数的“相对”持续下跌造成的。
当然,美元走势只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变动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但人民币汇率又不完全等同于美元汇率。因为,自人民币汇改以来,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1:8.3上升到1:6.82左右,但人民币对欧元、日元等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却是“有升有降”。显然,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完全代表人民币汇率,这是很不恰当的。
第二,我们要认识到汇率的形成是国与国之间博弈的结果之一。也就是说,汇率的形成带有双方博弈的成分,但之所以要博弈是为了促进双方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人民币汇率的争议中,各种观点与争论针锋相对,但博弈双方却没有被这些过度的言论所“左右”。例如,美国财长盖特纳发出美国不会强迫中国改变其汇率政策的官方信号,而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华尔街日报》上也撰文指出,中美经贸合作为美国产生了巨大而实在的利益,中国也从中获益良多。由此,显示出中美双方在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态度比较积极。
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中美双方经过共同努力签署了《中美货物贸易统计差异研究报告》,第一次对历来争议极大的贸易统计差异进行正面的分析、研究和讨论,搞清楚了大约“52%”的问题,这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基础。显然,这是博弈双方都愿意看到的一个结果。
由此观察,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中美双方同样需要博弈,需要共同面对,这样才可能合理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
第三,要充分认识到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是一个动态过程。众所周知,目前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受制于多方面的历史因素,包括中国经历很长时期的固定汇率,人民币汇率出现偏离是很自然的。因此,中国需要通过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现人民币汇率的均衡化、市场化目标,当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21%左右,但如果充分考虑到中国经济与欧美主要经济体之间增长率差异仍将长期存在,所以人民币币值的内在价值需要提升。
不过,由于实际汇率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而维持长期偏离均衡汇率是代价很大的。因此,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角度看,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反映人民币汇率的真实性,可以先考虑这两点:一是适当加快人民币汇率波动弹性,使得人民币汇率可以在市场的力量下更加接近实际汇率;二是尽快改变以盯住美元为主的“货币篮子”的局面,使得人民币汇率能够更加综合地反映中国与主要贸易体的关系,以及人民币与主要国家货币的有机联系。
确实,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全球贸易失衡有所加剧,导致贸易赤字和失业率上升等经济问题相当突出,这些压力又引致政治因素过多介入汇率讨论,促使博弈双方彼此之间的对话与探讨变得更加重要。
如果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都能客观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而不是代之以蛮横无理的施压,那么人民币汇率问题就不应该成为当前全球关注的最重要问题。
人民币汇率不应成为全球关注的最重要问题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美国缘何突然放低姿态
·CPI权重应重新审视
·海外并购有利于保障经济增长能源需求
·应重新思考反危机机制
·“民间投资”能否接过“4万亿元”投资“接力
·将稳定劳动力供给提上议程
·中国专家驳斥美贸易评估谬论
·警情指数进入“红灯区”并不意味经济已过热
·CPI权重应重新审视
·海外并购有利于保障经济增长能源需求
·应重新思考反危机机制
·“民间投资”能否接过“4万亿元”投资“接力
·将稳定劳动力供给提上议程
·中国专家驳斥美贸易评估谬论
·警情指数进入“红灯区”并不意味经济已过热
·警情指数进入“红灯区”并不意味经济已过热
·做好自身功课 维护人民币汇率主权
·人民币升值与否应由中国自行决定
·重估要素价格可激发内需原动力
·美国缘何突然放低姿态
·应重新思考反危机机制
·中国专家驳斥美贸易评估谬论
·CPI权重应重新审视
·做好自身功课 维护人民币汇率主权
·人民币升值与否应由中国自行决定
·重估要素价格可激发内需原动力
·美国缘何突然放低姿态
·应重新思考反危机机制
·中国专家驳斥美贸易评估谬论
·CPI权重应重新审视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