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月30日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201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初步预期增长16%左右。这是自稳健货币政策基调确立以来,央行首次公布M2的预期增长目标。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以M2为代表的货币供应总量增长应低于适度宽松时期,降至以往稳健货币政策阶段的一般水平。面对未来潜在价格上涨风险,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笔者认为,这意味着我国长期以来货币政策的“系统性宽松”状态走向终结。
“货币失踪”不可持续
我国货币政策长期以来保持着“系统性宽松”状态,货币供应量基本上超目标增长,且M2和国民生产总值(GDP)之比居高不下,远远超出世界其他国家水平。从最近两年来看,2009年我国GDP增长8.7%,M2呈现出前所未有的27.7%的高增长速度,超出原定目标10多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GDP增长10.3%,M2增长19.7%,超出年初制定的17%增长目标。高速的货币扩张远远超出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需要,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明显上升,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通过对前10年经济数据的观察,笔者发现,“系统性宽松”货币政策的通胀效应虽然没有立刻显现,但使得通胀因素长期积累,并最终在2007年、2008年两年集中爆发。
这种短期内的“货币失踪”或者说“通胀失踪”,产生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外汇占款造成的基础货币投放逐步主导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央行对M2的控制难度增加;第二,一部分货币满足了市场化改革的需要,为经济货币化过程所吸收;第三,一部分货币进入了资本、资产市场,满足了社会的投机需求,推动了资产价格上涨;第四,在社保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一部分货币以居民收入的形式被储蓄沉淀,从而没有演化成当期的消费需求;第五,也可能是由于我国物价统计不完善的原因,房价上涨未被统计等因素,低估了实际的消费物价涨幅。
本轮物价上涨,与前一阶段的货币供应急剧扩张紧密相关,货币因素是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现象的日益高频化、短期化,说明短期“货币失踪”的持续性正在减弱,宽松货币政策产生的通胀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的显现周期正在缩短,货币高速扩张能够很快在通胀预期上体现出来。而且随着我国对资本、资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社保体系的不断完善,造成“货币失踪”的原因都会逐步消失,货币增加会比较明显地反映在需求和物价上。通货膨胀风险成为我国中长期内要积极应对的重要挑战。
货币总量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通货膨胀可以看做是经济中货币总量对物质产品的要求超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力,意味着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不匹配。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势必导致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否相一致,以及一个经济体是否处于稳定发展的状态,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重要命题,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后,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M2 /GDP正是展现一国或一个地区货币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及相互影响的综合指标。但是,M2 /GDP的比值不能简单地认为越高越好,特别是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M2 /GDP水平持续升高,并超过其它国家和地区,成为M2 /GDP水平最高的国家,这一现象被称做“中国高M2 /GDP之谜”。
通过研究发现,以往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需要高的投资水平来支持,同时,较低的要素价格也带来了高的净出口水平,这种特殊的总需求结构决定了我国具有高的M2/GDP水平。这是一种正常的货币现象,与实体经济发展是相一致的。但是随着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增速将趋向回落,以往高的M2 /GDP水平将难以维持,如果这种现象继续持续,一是缺乏总需求结构的基础支持,二是会对物价水平产生上涨压力,因此必须进行调整以适应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货币政策要审慎灵活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经济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支持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逐步恢复,在前两年货币高度扩张的情况下,通胀风险和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已经相当严重,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首要挑战。货币政策应更多把注意力和政策着力点由促进经济增长转到防范通货膨胀上来,充分考虑前期货币存量增长较快的潜在风险和逆周期调节需要,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在满足经济发展合理资金需求的同时,保持有利于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的适宜货币条件,为稳定价格总水平、管理通胀预期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在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等手段进行数量型调控的同时,并且尽快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这样可以缓解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空间日益狭小的压力。加息不但有利于引导通胀预期,减轻未来的通胀压力,而且有利于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助力房地产市场调控。人民币汇率应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逐步、缓慢地升值。利率和汇率还要密切配合,有先有后进行逐步调整,给市场一个明确的调整预期,严防投机资本的套利行为。此外,要运用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配合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及贷款总量合理适度增长。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马涛:货币政策“系统性宽松”走向终结
查看评论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成都平原:“田园化”革命
·央行:2011年M2预期增长16% 信贷量控制在7万
·年均增速15% 中国消费步入“新黄金十年”
·巴曙松: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会更加国际化
·货币市场屡告急 央行为何不加息
·傅成玉:要做好油价不会低下来的准备
·珠三角职业教育投入已超百亿
·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趋势不改
·央行:2011年M2预期增长16% 信贷量控制在7万
·年均增速15% 中国消费步入“新黄金十年”
·巴曙松: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会更加国际化
·货币市场屡告急 央行为何不加息
·傅成玉:要做好油价不会低下来的准备
·珠三角职业教育投入已超百亿
·宏观经济持续向好趋势不改
·投行预测2011:黄金机会在哪里?
·中美关系:竞争性合作已经成型
·中国应该向世界更全面地展示自己
·中央百亿“红包”如何发到位
·基本面中性偏好 美元指数弱势震荡
·我国去年国际收支顺差同比增长25%
·巴曙松: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会更加国际化
·经济学家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应循序渐
·中美关系:竞争性合作已经成型
·中国应该向世界更全面地展示自己
·中央百亿“红包”如何发到位
·基本面中性偏好 美元指数弱势震荡
·我国去年国际收支顺差同比增长25%
·巴曙松:中国经济下一个十年会更加国际化
·经济学家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过程应循序渐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