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宏观数据 >> 正文
烤验三峡:三峡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到底几何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1年06月03日 11:13      
  老渔民丁兴好一个星期没洗澡了。他的船搁浅在泥里,四周的湖底都暴晒在阳光下,仅有的河道里还有一点儿水。

  这里是湖北省洪湖,水面已消失了三分之一,最深处也仅剩40厘米。在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渔民弃舟而去,湖底已成辽阔草场。老船停滞在干涸的河床上,只与疯长的野草做伴。

  不独鄂赣湘,201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部分省份遭受严重旱灾,三峡水库持续加大下泄流量以支持抗旱。然而,仍有不少声音将矛头指向三峡水库,认为三峡是大旱的直接原因。

  三峡再度引发争论。不同的是,这次集中在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上。长江水资源保护局前局长翁立达甚至认为,今年的大旱将使得三峡工程的供水功能的地位高于发电。

  三峡之“痛”

  自2003年三峡大坝蓄水至今,三峡库区因地理、水文、河道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争议不断。

  2004年,三峡库区支流库湾累计发生“水华”(指淡水水体藻类大量繁殖)6起。在某些河段还出现了江水回流,污染物滞留在水库里。“水华”持续严重,在2007年,湖北、重庆政府负责人均表示,三峡工程蓄水后,支流水质恶化,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

  鱼类资源的自然增殖受到严重影响,长江里的四大家鱼——草鱼、青鱼、鳙鱼、白鲢8个产卵场已被淹没。2007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称,四大家鱼锐减97%。

  2007年4月,中科院长江水利委发布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显示,长江水质呈整体恶化趋势,防洪减灾形势严峻。报告指出,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三峡地区微震活动频度明显增加,塌岸和局部滑移会危及部分居民点的安全。报告统计,库区共有各类崩塌、滑坡体4719处,其中627处受水库蓄水影响,863处在移民迁建区。

  同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研究三峡工程时即提出,首要的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包括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长江干支流的水污染、珍稀动植物的保护等。其中,地质灾害问题尤为引人关注。

  自2003年6月135米蓄水以来,巴东县库区地质灾害频繁发生,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198处地质灾害点有滑动迹象或明显变形的42处。三峡库区地灾防治工作指挥部指挥长黄学斌曾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指出,时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严重威胁库区民众生命安全,滑坡入江后会造成涌浪灾害,浪涌最高可达数十米,波及数十公里范围。

  2010年7月,受三峡水库继续加大泄量和区间来水共同影响,安徽省长江干流持续高水位,崩塌、滑坡、管涌各类险情不断增加,洪水已造成安徽省水毁水利工程1.29万处。重估三峡“抗旱”功能

  62岁的丁兴好以船为家,在洪湖生活了五十多年。历史上有两次大旱让他记忆深刻,但从没像今年这样严重,湖底从未没露出水面。“干旱和三峡无关,主要是没下雨。三峡工程对我们是有好处的,要不然经常有洪灾。”

  丁兴好对防洪这一功能的强调竟然和当年三峡工程论证的基调十分吻合。

  长江水资源保护局是三峡工程的主要论证单位之一。其前局长翁立达回忆说,当初论证时的一个基调是,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是有利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库区及其周边。

  但这并不表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没有负面影响。论证时,也考虑到了诸如清水下泄,河槽下切,对下游湖泊、鱼类的影响等不利因素,但相对于其“防洪”这一有利因素而言,这些负面影响占极少的比率。

  千百年来,长江中下游饱受水患,“防洪”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功能,高于发电,勿论抗旱了。

  “现在很多人总是强调三峡发电,但是如果没有防洪这一功能,三峡工程是弊大于利的。”翁立达说,“如果发电,是有很多替代方式的,不一定选择在长江干流建工程。”

  一个颇具意味的细节是,当年三峡论证时,中国科学院和长江水资源保护局曾各自对三峡工程作出详细论证,却得出不同的结论:中国科学院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将产生广泛而复杂、深刻和长远的影响,所以“弊大于利的结论是明确的,无疑的”。长江水资源保护局的结论是“利大于弊”。尽管有不同的利弊论证,最后在全国人大通过了。

  翁立达认为,防洪是三峡工程利弊比较的一个重要砝码,有了它,才会利大于弊。

  然而,对防洪这一有利因素的过分强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三峡工程给长江中下游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关注。即使国务院刚刚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也大多围绕库区,全文共分9节,仅有一节涉及三峡工程运行对长江中下游影响的处理。

  如今,正在发酵的长江中下游旱灾让当初参与论证的专家也始料不及,也将改变人们对三峡工程给长江中下游带来负面影响的认知。

  这次大旱于长江汛期前发生,“以前只把防洪当问题,从未把汛前当问题,没有考虑过汛前干旱问题。”翁立达说。

  今年的干旱范围广泛,灾情严重,遍及苏皖赣鄂湘5省。截至5月27日,5省因旱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49.4亿元。自5月7日启动抗旱调度以来,三峡水库连续多次提高日均下泄流量,从最初的约每秒7000立方米逐步提高到了5月26日的约1.1万立方米。但5月26日三峡官员称,三峡最多只可给下游补水15天。

  近年,在一向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还发生了2006年夏季川渝大旱、2010年3月西南干旱等。有研究认为,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未来长江流域的干旱天气更加频繁。

  因此,翁立达认为,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供水价值,应和防洪一起,地位在发电之前。

  近一个月以来,老渔民丁兴好一家人只能靠买桶装水做饭、洗衣、洗澡。他和自己的儿孙总共承包和租赁了数百亩湖面,用于养殖螃蟹。蟹苗自春节前就投放了,但4月份全部干死了。去年是洪灾,他们投放的螃蟹、鱼苗也死尽。连年的灾害把他们多年的积蓄全部花光,还欠下农村信用社23万元贷款。现在,他的家搁浅在泥土上,难觅出路。

  干旱只是“催化剂”?

  三峡与大旱的关联争论日趋白热化。

  著名的水利专家聂芳蓉已经退休了。他曾任湖南省水利厅副总工程师、洞庭湖经济和社会研究会首席专家等职,公开反对过三峡工程建设。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他认为,今年长江中下游的干旱与降雨量少直接相关。但同时表示,三峡工程加剧了旱情,因为工程改变了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系统。

  他的理由是,三峡水库于9月、10月蓄水,此时,三峡下泄流量每秒只有几千立方米。此外,三峡水库多年蓄水,泥沙在上游淤积,清水下泄后,导致中下游河槽下切,水位下降。这加速了长江中下游湖泊里的水流入长江,导致长江中下游枯水期提前2个月到来。

  聂芳蓉认为,这就是近年以来,湘江、洞庭湖等长江中下游支流冬季大旱的主要原因。

  从2005年开始,鄱阳湖也因此持续出现低枯水位,由此引发湿地减少、自净能力减弱等生态问题,江西省因此希望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化解这一困境,但由于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而未获批。

  2008年、2009年,中国工程院受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委托,实施“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本次评估已承认聂芳蓉提到的问题,然而,报告并未考虑到在干旱年份,这也会加剧旱情。

  实际上,在三峡蓄水期间,只有每秒流量达到8300立方米到1万立方米时才能保证长江中下游生产、生态、航运、供水等需要。反之,则不能保证长江中下游正常航运,同时,湿地干枯,生态遭到破坏。

  2008年,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向下游排放量仅为每秒5000立方米,导致洞庭湖与长江相连的松滋口断流,湖南、江西各省反应强烈,他们要求将蓄水期提前到9月份,蓄水期间下泄流量不少于每秒1万立方米。

  但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透露,此后,每年蓄水期的下泄流量是:上旬8000立方米,中旬7000立方米,下旬6500立方米,“确实给下游带来一定困难”。

  聂芳蓉认为,三峡工程破坏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生态系统,必然加剧今年的旱情。因此,他认为理想的方案是将三峡水库的蓄水期再提前到8月就蓄满175m.

  这无疑增加了防洪压力,如果其后上游来洪峰,压力可想而知。聂芳蓉因此建议国家加大对长江中下游原规划的蓄洪区的安全建设,在遇到上述问题时,则可启用蓄洪区。但遗憾的是,在三峡建设后,国家放缓甚至暂停了长江中下游蓄洪区的安全建设,“国家对三峡水库的防洪能力估计过高了”。

  郑守仁透露,有关方面正在建议中央加大长江中下游蓄洪区的安全建设,“遇到特大洪水时,防洪的把握才大些”。

  但将蓄水期提前至汛期,库区及上游泥沙淤积问题将更为突出。三峡工程正因这些交织难解的矛盾,至今成为争论不下的话题。

  中下游气候研究力量不足

  在很多关心三峡的民间人士看来,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影响不仅在水面、陆地,更在天上,即三峡工程改变了库区周边以及长江中下游的气候。

  他们的理论相似,即三峡大坝阻挡了气流的正常流动,或者三峡水库形成了低压,影响了正常的大气环流,继而改变了气候,因此近年在我国境内频繁出现极端天气,如2006年夏季川渝大旱、2008年冬季南方雪灾、2010年3月西南干旱等,都怀疑与三峡工程有关。

  在这些质疑声中,中国气象局以及相关的专家们均辟谣称,是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了极端天气,灾害均与三峡无关。

  至于正在发生的大旱,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主任刘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称,现在的手段和观测数据还没有依据显示三峡工程引发了长江中下游的旱情。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曾根据2003年到2006年的检测数据,比较1961年以来的数据后,未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周边地区降水量的明显变化。他们的数据来源于“三峡库区局地气候监测系统”,该系统依托气象部门在三峡库区建有五十多个检测站,自1996年至今持续监测。

  2008年、2009年,中国工程院所做的“三峡工程论证及可行性研究结论的阶段性评估”,较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增加了2007年的数据。这份评估报告显示,三峡库区各地,“2004年到2007年,蓄水后,各监测站年降水均比常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奉节站蓄水后年降水量减少最为明显”。

  在库区及库周各地,评估报告认为,“沿江地带降水量除个别站点外,普遍较1971年至2000年的气候平均值减少2%至9%,长江以南的山地降水量比偏少为主,长江以北山地降水量除重庆、梁平、垫江等地外比蓄水前略有增加。另外,利用数值试验模拟的结果显示,三峡水库附近,由于水体增加,库区中上游降水增加,但在大坝附近及周边山地降水略有减少,但影响幅度并不明显”。

  评估报告最终认为,“库区降水减少与整个西南地区的整体降水偏少的特征是一致的”,“更大尺度的气候变化对三峡库区降水的影响显然要比由于库区水位上升而产生的局地气候效应更为显著”。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更大。

  然而,以上研究只针对三峡库区及其周边,未将长江中下游纳入评估范围。不独气候,“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中心”共分为移民、水质、污染源等十几个子系统,子系统下建立了很多基层监测站,这些基层站均分布在库区周边,长江中下游生态与环境研究十分匮乏。

  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透露,中科院和长江中下游各省份在长江中下游虽各有监测站点,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而且尚未建立基础数据共享机制”。因此,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气候的影响至今缺乏分析数据。

  这一问题已经得到重视,在国务院刚刚通过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中,把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影响处理、综合监测系统建设与完善等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针对不止的争论,翁立达认为,目前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把任何自然灾害都归罪于三峡,另一种则不承认任何自然灾害和三峡有关。“这都是偏激的,客观分析,这么大的工程肯定会带来影响,但影响的程度、范围要具体分析,现在说湖北大旱和三峡有关,早了点。如果要说有关系,要靠多年的监测数据说话,而现有数据时间太短了,从2003年蓄水到现在才8年”。

  争论不休,干旱不止。有的渔民已投奔亲友,有的外出打工。5月27日,老渔民丁兴好正在给一艘小船加盖船篷,他计划于最近两天带上渔网,和老伴一起,弃大船,经纤细的河道,到洪湖的最深处去,在那里至少有水喝,还可捕鱼为食。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字号: T | T | T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