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遭标普降级之后,“两房”债券便唇亡齿寒般遭遇同样命运。中国持有的数千亿“两房”债券再一次走到了聚光灯下。
尽管周一美国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6月份净增持美国国债57亿美元,但同样来自美国财政部的数据却显示,尽管中国今年连续5个月增持美国“两房”类机构债券125.19亿美元之后,但6月却净减持此类债券26.85亿美元。
在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标普下调后,包括房地美、房利美在内的数家金融机构随即被撤销“AAA”级别至“AA+”。标普在声明中指出,下调“两房”评级反映了它们与美国政府的依赖关系。
美国财政部网站公布的“海外购买和卖出美国国内和海外长期证券”月度数据显示,尽管自今年1月起,中国持续净增持包括“两房”债券在内的美国政府“机构债券”共计125.19亿美元,但今年6月中国净减持“两房”类债券26.85亿美元。
“机构债券”包括“两房”债券和证券,但是还包括其他美国政府机构债,比如政府国民抵押协会(Ginnie Mae,吉利美).
这似乎暗示,中国在连续加仓后,已经隐约“嗅”到了潜在风险。
事实上,8月8日公布半年报的房地美在向美国证监会提交的文件中就表示:“债务信用评级下调,会给我们流动性及其他业务带来不利影响。”
数据显示,6月当月,中国共买入美国政府机构债券17.27亿美元,卖出44.12亿美元,即净减持26.85亿美元。
今年前六个月,中国买入美国政府机构债券的总额为244.80亿美元,卖出总额为146.46亿美元。因此,中国在6月的净减持后,今年上半年仍然净增持此类债券98.34亿美元。
不过,这一数据仅包括中国向美国直接买卖的债券,并不包含中国向其他国家间接交易的数据。因此并不能直接从月度变动得出中国实际持有“两房”类机构债券的存量变化。
美国财政部也会对此类债券的存量发布调查报告。但目前为止的最新数据只截至到2010年6月30日。截止2011年6月30日的数据将于美国当地时间2012年2月29日下午4点发布。
根据截至2010年6月30日的数据,中国内地(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外)持有的美国政府长期机构债券总额为3600亿美元,其中长期机构资产支持证券(ABS)为2980亿美元,其他长期机构债券为620亿美元,总额比2009年6月底时的4540亿美元减少了940亿美元。
机构ABS主要是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外国持有的美国长期机构债中有66%的比例,即7130亿美元,是以ABS的形式存在。中国内地一直是美国长期机构资产支持债券的最大持有者。
不过自从美国政府宣布要逐渐让“两房”淡出美国住房融资市场后,对于减持此类债券的呼声不断高涨。这两家机构“不争气”的业绩更是让投资者失望。
8月5日,房利美率先发布2011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该公司当季亏损达28.93亿美元,较去年同期12.18亿美元亏损翻倍;但已优于今年一季度的净亏损87亿美元。
标普下调评级后,房地美8月8日也公布二季报:二季度21亿美元净亏损,尽管好于去年同期47亿美元净亏损,但却完全抹杀了今年一季度的盈利6.76亿美元。
中国6月减持美国“两房”类债券27亿美元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中国正成为美元泄洪区 央行货币调控陷入恶性
·厦门储备肉凭证购买 网友戏称重回计划经济时
·德法首脑今议终极救赎 索罗斯警告德国快行动
·信贷增速继续放缓 货币调控进入审慎期
·当高通胀撞上“美债门” 宏观调控收放两难
·美国经济或步入衰退 制造业准备“过冬”
·存银行赔钱CPI涨得猛 “钱包保卫战”该怎么
·世行行长佐利克:欧债危机或成“最严峻挑战
·厦门储备肉凭证购买 网友戏称重回计划经济时
·德法首脑今议终极救赎 索罗斯警告德国快行动
·信贷增速继续放缓 货币调控进入审慎期
·当高通胀撞上“美债门” 宏观调控收放两难
·美国经济或步入衰退 制造业准备“过冬”
·存银行赔钱CPI涨得猛 “钱包保卫战”该怎么
·世行行长佐利克:欧债危机或成“最严峻挑战
·中国通胀形成的五大深层机理
·巴菲特呼吁美向富人征税 称自己承担税负过低
·德法首脑今议终极救赎 索罗斯警告德国快行动
·厦门储备肉凭证购买 网友戏称重回计划经济时
·香港CEO薪酬远超内地 平均1270万元为内地14
·国家信息中心预计三季度CPI上涨6.2%左右
·中国正成为美元泄洪区 央行货币调控陷入恶性
·高通胀撞上“美债门” 宏观调控收放两难
·巴菲特呼吁美向富人征税 称自己承担税负过低
·德法首脑今议终极救赎 索罗斯警告德国快行动
·厦门储备肉凭证购买 网友戏称重回计划经济时
·香港CEO薪酬远超内地 平均1270万元为内地14
·国家信息中心预计三季度CPI上涨6.2%左右
·中国正成为美元泄洪区 央行货币调控陷入恶性
·高通胀撞上“美债门” 宏观调控收放两难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