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新股数据 >> 正文
证券时报:新股询价上限不妨绑定二级市场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1年12月09日 08:11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肖渔

  在上周举行的第十届基金论坛上,针对新股高市盈率发行弊病,国内两大证券交易所总经理都不约而同地表达出一定的质疑和不满。可见,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探讨进一步完善新股询价定价机制已显得相当迫切。而在业内关注较多的几种改革方式中,以同行业平均市盈率为标尺指导询价上限,或许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相对有效并且可行的方式。

  长期以来,在新股询价过程中,人情报价或哄抬发行价格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公募基金在这一问题上牵涉的是非更多。正如上交所总经理张育军所言,“很奇怪的是基金公司80倍的市盈率可以接受,9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15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到那么高你怎么可接受的?”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单首次公开发行(IPO)报价最高的前十家询价对象中,基金公司在中小板和创业板新股发行中的占比分别达到25%和32%。再看新股上市首日市盈率与当前市场整体板块市盈率的比较,主板相差近4倍,中小板相差1倍。这一现象揭示出新股发行估值过程中市场运转存在的偏差。

  毋庸置疑,下一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必然会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所作为。在记者看来,一个很简便的办法就是直接对新股询价上限做出限制,比如参考二级市场同行业平均市盈率,并相应地给予一定折扣作为询价上限。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类似的将发行价直接挂钩二级市场价格的方法,可以在遵循市场化的原则下有效防止新股破发对投资人的损害,并为二级市场表现预留出空间,激发投资人更多的热情。同时,也能避免发行人、券商、基金公司在估值环节内部交易的可能性,切实解决“三高”弊病。

  至于规定询价上限是否又回到对IPO价格管制的老路上来,记者认为无需有此担忧。

  首先,所谓的询价上限是参照本行业的二级市场价格而定,完全不同于以往对全市场不分行业“一刀切”的20倍市盈率管制。实际上,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一定范围内的询价机构,都难以给出合理的市盈率标准,而二级市场具有广泛性,其价格也更具参考性。因此,在充分尊重不同行业公司差异性的同时,将定价上限“绑定”二级市场,并不违背新股定价市场化的原则;新股发行改革的市场化方向不会因此而动摇,反而是对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其次,重新审视几年来新股发行改革的历程可以看到,所谓的市场化改革绝不是对市场完全放任不管。2009年以来的改革赋予市场主体更多的自主权,强调市场各主体的归位尽责,这些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三高”现象的长期存在,也暴露出询价对象、发行人自我约束机制的完善显然落后于市场的要求。因此,现阶段,在询价环节适当把以往的“松”略微调“紧”,无疑也是一种很现实的选择。同时,除了设置价格“天花板”外,新股询价、定价的流程、方式仍能按照现有体系进行,对市场机构的制度安排也不会造成过多的影响。

  再次,市场机制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我们还没有很好地学会市场环节的真正运行、在市场机制真正完善之前,单纯地强调放任不管是没有基础的。因此,当下比推出某项新股发行改革措施更为重要的,其实还是加强对整个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完善,多管齐下地加大改革和完善发行监管的力度,毕竟后者才是根本和基石。

  当市场不够理性的时候,监管机构伸出“有形之手”是必要的。推出类似的措施,要果断而行。同时,在对询价机构的监管方面,有关方面也应继续加大气力,坚定不移地加强市场机制约束,让损害投资人利益的行为真正、及时受到严惩。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字号: T | T | T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