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的宏观调控面临多方面的两难,比如稳增长与调结构之间的两难、资源税改革与稳物价之间的两难、房地产调控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之间的两难,等等。两难难在哪儿?破解两难的关键在哪儿?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和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志敏。
中国经济导报:导致我国宏观调控陷入两难的根源是什么?应该如何破解?
张志敏:我国宏观调控出现很多两难,根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下,有很多结构性问题靠市场自身就能解决,但是由于我国市场体系不完善,把大量不是宏观调控的任务也交给了宏观调控去完成。比如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调结构,就是要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生,就是要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这其中有很多超出了宏观调控的范畴。
我国理论界和政府部门对宏观调控的把握并不准确,导致“宏观调控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宏观调控主要关注总量,它的任务就是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调结构属于政府的其他职能,不应该把所有的政府职能都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为什么现在宏观调控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就是因为有些任务已经超越了宏观调控的使命,所以很难看到它的成效。
标准的宏观调控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系基础之上的,只是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手段进行总量调控,这种调控在短期内就能见效。但是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工业化本身就是一个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却放在只解决短期问题的宏观调控框架中解决,所以我们看到宏观调控的效果总是不理想。
第二,我国对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是GDP的增长,这导致地方政府的行为短期化,一味追求GDP的增长,而调结构的任务是长期的,每一届政府都是有任期的,调结构的任务在任期内很难见效。这使得结构问题一直被忽视。
所以要破解宏观调控中的两难,就应该从完善市场体系和规范政府行为两方面下手。
中国经济导报: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是否符合我国国情?
刘瑞:中国的宏观调控已经形成了一种范式,“一元化决策,多元化目标,多元化手段”。一元化决策,在中国的宏观调控决策体制下,中央政府是唯一的决策主体,公众的参与渠道较少;多元目标,既有总量目标,也有结构目标;多元化手段,其中包括计划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等5大手段。
这个范式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依靠这个范式解决了,实践证明这是一个好的范式。我国的范式是通过反复试验,不断试错得出来的,这个范式有不完善的地方,只不过是怎么完善的问题。
中国经济导报: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张志敏: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既要看到我们国家的特殊国情,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不能一味强调我国的特殊国情,而忽略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在当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本质要求可以归结为这样三点:一是市场优先的原则,凡是市场能做的事,政府千万不要去管,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再去解决;二是法律至上的原则,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律经济,要有一个规范宏观调控主体也就是政府的法律体系,我国在这一方面是比较欠缺的;三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不能关起门来搞自己的一套,还要跟世界接轨。
因此,未来宏观调控的发展方向,一是要完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本身就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体系基础之上的,只有完善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的基础才会建立起来,否则大量的替代市场的行为总会发生。二是完善政府的微观管制,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宏观调控 市场与政府都需要规范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重庆增速第一与基尼系数缩小之谜
·工信部:2011年轻工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5
·调控物价 流通性是关键
·2月份信贷迷局:市场处于观望期
·提早筹划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信贷放缓添隐忧
·7.5%的增速要着眼于提升人民幸福
·2月CPI同比涨幅预计3.3%~3.4%
·工信部:2011年轻工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15
·调控物价 流通性是关键
·2月份信贷迷局:市场处于观望期
·提早筹划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信贷放缓添隐忧
·7.5%的增速要着眼于提升人民幸福
·2月CPI同比涨幅预计3.3%~3.4%
·我国宏观调控:行之有效仍有改进空间
·宏观调控决策不妨学着引入第三方力量
·信贷放缓添隐忧
·投资消费齐创新低 一季度经济增速或跌破8%
·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
·新增贷款继续趋稳宏观调控空间增大
·负利率时隔两年首次转正 货币调控腾挪空间加
·赵庆明:3月人民币新增信贷有望达万亿
·宏观调控决策不妨学着引入第三方力量
·信贷放缓添隐忧
·投资消费齐创新低 一季度经济增速或跌破8%
·对未来通胀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
·新增贷款继续趋稳宏观调控空间增大
·负利率时隔两年首次转正 货币调控腾挪空间加
·赵庆明:3月人民币新增信贷有望达万亿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