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份由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的中国家庭静总资产超过美国以及自有住房率高达80%以上等数据引发普遍争议,公众纷纷抗议“被有房”。近日,《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2012》正式出版,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甘犁围绕上述两大问题做出了详细解读。
中国住房刚需旺盛的年代已经过去
住房问题是报告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全国90%、城市85%的自有住房拥有率,一经发布就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很多人都抗议“被有房”。
对此,甘犁解释成,85%的自有住房拥有率并不意味着只有15%的民众才有住房的刚性需求。通过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而得到的微观数据,可以计算出各类民众的刚性需求,包括无房家庭的住房需求、流动人口的住房需求、与长辈同住的“啃老族”住房需求、新增成年家庭的住房需求、新增农民工的住房需求以及拆迁家庭的住房需求,依据上述口径推算出中国城市地区的房屋需求为9977万套。如果考虑多套住房的潜在供给,再加上2011年未出售的商品房约166万套,中国城市地区的住房总供给为4048万套,因此推算出我国城市地区的供需缺口为5929万套。
“若不考虑家庭改善性住房需求及未来其他供求变化,政府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提供3600万套保障房计划能满足我国城市地区住房缺口的60.7%。按照2011年的商品房建设速度,‘十二五’期间商品房开发商只需工作两年半就能满足城市地区所有的住房刚性需求。中国住房刚需旺盛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可能存在的房价报复性反弹主要来源于住房的投资需求,是房地产泡沫生成的先兆,值得警惕。”甘犁说。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城市第一套房平均收益率在300%以上。甘犁表示,如果中国房价下调30%,只有27.8%的家庭房价市值会低于其成本价,2.91%的家庭住房价值低于银行欠款。也就是说,房价下调30%对银行业的冲击很小。
中国家庭净总资产高出美国家庭21%
在数据发布之初,中国城市户口家庭平均资产247万元引起了社会广泛质疑。而甘犁认为,家庭资产40.5万元的中位数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抽样调查的样本里,非常有钱的人很多,资产最多的10%家庭占全部家庭总资产的比例高达84.6%。这样一来,平均数就拉高了。我们还有个数据比较准确,那就是看中位数,比如城市家庭资产的中位数仅40.5万元,与平均数247.60万元差距悬殊。平均数和中位数都有意义,平均数反映了社会财富,中位数反映了收入的分布,两者一比较能看出,现在家庭收入差距非常大。”甘犁说。
《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只有14.3%的家庭资产超过了247万元的均值。6月11日,美联储也发布了2010年美国的最新家庭资产状况。2010年中国家庭净资产总值高达69.1万亿美元,高出同年美国家庭净资产总值(57.1万亿美元)21%之多。哈佛大学教授David Wise认为这一数据具有合理性:一是中国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家庭总数量高于美国;二是中国的房价迅速上涨,而美国房价与2007年相比至今已下降了近30%,中国家庭住房资产总价已赶超美国。
“公布这个数据一方面是‘立此存照’。我们第一次知道中国家庭资产总额超过了美国,这无论如何也是我们发展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其中房地产和长期的高储蓄率贡献良多;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提醒。日本在20年前就曾经远超美国,1991年日本皇宫3/4平方英里的土地价值曾经超过整个加州,希望20年后我们不是‘曾经超过’。”甘犁说。
为何我们“被有房”了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央行再次降息 分析称今年GDP增速或跌至6%以
·调息后存款要搬家吗?
·从央行意外降息到PMI库存之惑
·缺乏二元型组织管理能力 衰落企业自掘坟墓
·不到一月 再次降息
·东亚银行预计今年内地经济增长将保8%
·沃尔夫:量化宽松才是真王道
·部分先行指标企稳回升 经济反弹力度或偏弱
·调息后存款要搬家吗?
·从央行意外降息到PMI库存之惑
·缺乏二元型组织管理能力 衰落企业自掘坟墓
·不到一月 再次降息
·东亚银行预计今年内地经济增长将保8%
·沃尔夫:量化宽松才是真王道
·部分先行指标企稳回升 经济反弹力度或偏弱
·发展社会住房是解决穷人住房的根本出路
·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尚未“过时”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进展和前景
·CPI重回“2”时代 未来将持续回落
·认清商业周期阶段 适时适度实施反周期调控
·费心猜“底”不如耐心寻“牛”
·央行连续降息实体经济能否回暖
·“猛药”救市不是唯一选择
·农村土地分散经营尚未“过时”
·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的进展和前景
·CPI重回“2”时代 未来将持续回落
·认清商业周期阶段 适时适度实施反周期调控
·费心猜“底”不如耐心寻“牛”
·央行连续降息实体经济能否回暖
·“猛药”救市不是唯一选择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