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经济发展欠佳,让不少地方政府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财政收入“形势严峻”。而年初设定的各预算收入目标或任务多少成为难啃的“硬骨头”,在“双过半”的压力下,地方税务部门最近基本上成为保障增收的主力军,除了加班加点、下乡蹲点,各出奇招“增收”、“挖潜”渐成趋势。
而与此相关,“寅吃卯粮”的担心也随之而来。因为经济形势让企业多在过冬,不少企业在惨淡经营,何谈贡献更多的税收?昨天,本报头版《年中突击增收地方财政各出奇招》刊发后,便收到大量网友的反馈,除了一些对于突击征税的批评声外,还贡献了更多“奇招”。比如有网民称,个别地方规定公司不管有没有营业收入,每月最少交1000元增值税。
其实,本报通过调查也发现,一些地方确实陷入这样的两难局面。通常,经济振兴乏力,多数国家会采用减税措施来实现复苏,不过现在一些地方,今年的财政收入的增长目标(或任务)并无明显下调,若是经济继续高速增长,问题并不会太明显,企业多交点税也能承受,但经济明显下滑,而增收的压力依旧,冲突就可能发生。
但这背后,并不完全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或者说政策执行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有税务工作者就直言,税收收入任务基数连年高速增长,出现了与经济发展步调“力不从心”的矛盾,应该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税收环境,以此来助推经济的发展。探究政府部门对于财政收入的渴望,此前主要表现在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如今因为宏观调控已经明显让这一模式难以为继,那么只好向企业要税收。具体而言,这并不完全是有些人指责的,收了更多税就是为了官员们的吃喝玩乐。
因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无论经济是否增长,有一部分公共开支可能都得增长,比如社保的、教育的投入基本上都得持平或者适度增长,而收入的总盘子减少时,就必然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
所以,一方面,政府需要给企业减税、减负来刺激经济,提升企业活力,而另一方面,政府又不得不依赖更多税收来应对日益增加的公共开支。当然,一位浙江的地方政府官员也向本报坦陈,在面临经济下滑、收入减缓的情况,当地半年度的人大会议在征询部分代表意见基础上,已经调整了今年的财政预算。“主要是适当压缩了公共财政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民生一块不会压缩,明年也不会压缩。”
“财政首先用来保民生。民生一块各级政府原本投入比例就不够高,权重小的支出反而压力不大。”上述官员也强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面临的压力更大,半拉子工程会逐步出现并增多。这可能也符合当下的国情,毕竟我们目前的公共开支,直接用于民生的比重并没有像欧洲一些福利国家那么多。所以,一些基础设施的缓建或许可以解燃眉之急,不过长久看来,民生开支的比例上去,迟早都可能遭遇入不敷出的困境。
如此,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长远之计恐怕是调低对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目标,而这一点,也应该在更上层获得肯定。财税收入增速长期大大超越GDP增速缺乏可持续性,与其为经济形势欠佳而倒逼完不成任务,还不如适时主动调整。并且,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原则,它的收效很可能会比税收“多收三五斗”而带来的效应更大,因为确保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要比保证税收的持续增长更重要。
放水养鱼方解税收两难困局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市场警告二季度GDP或破八
·部分先行指标企稳回升 经济反弹力度或偏弱
·汇丰:7月或仍下调存准率
·连续降息 地方银行称存款搬家效果渐显
·央行一个月内两次降息 百万贷款每月少还148
·二季度GDP增速破八几成定局 创三年来最低水
·战略收储将降低国外对中国稀土依赖
·央行连续降息实体经济能否回暖
·部分先行指标企稳回升 经济反弹力度或偏弱
·汇丰:7月或仍下调存准率
·连续降息 地方银行称存款搬家效果渐显
·央行一个月内两次降息 百万贷款每月少还148
·二季度GDP增速破八几成定局 创三年来最低水
·战略收储将降低国外对中国稀土依赖
·央行连续降息实体经济能否回暖
·中企如何突破欧洲壁垒:修身才能平天下
·“调结构”不能忘记的原则
·要“开放” 更要“创造平等”
·二季度GDP增速破八几成定局 创三年来最低水
·汇丰称中国内地经济在二季度已见底
·国务院:十二五单位GDP能耗降16%
·降息只解一时渴 结构调整当务急
·GDP能耗比确立下降16%目标
·“调结构”不能忘记的原则
·要“开放” 更要“创造平等”
·二季度GDP增速破八几成定局 创三年来最低水
·汇丰称中国内地经济在二季度已见底
·国务院:十二五单位GDP能耗降16%
·降息只解一时渴 结构调整当务急
·GDP能耗比确立下降16%目标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