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上涨”与2007年“结构性通胀”的说法一样,是具有迷惑性的概念,因为我们无法判断以猪肉为代表的农产品价格何时会停止上涨。占全年粮食产量70%以上的秋粮已经受到北方干旱和南方水灾的明显影响,尽管农业部认为目前生猪全国存栏4.5亿左右,比较充足,但是存栏结构以小猪为主,可能需要4-5个月才能出栏。
在2007年中国出现的通胀,首先称之为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的“结构性通胀”,随后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又谓之“输入型通胀”。目前中国价格水平并不存在输入性因素,而是地道的“中国因素”。在一个全球经济的下行周期,中国住宅价格创下历史新高,而在消费并无明显起色的背景下,CPI也持续同比上涨,除了货币政策之外,还与中国的价格政策、收储行为等复杂因素有关。以猪肉为例,今年6月13日,国家三部委联合启动国产冻猪肉的收储工作,恰是此后不久,猪肉价格开始了连续上涨。
中国已经成为左右国际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比如8月31日,A股大跌不仅导致美国道指下跌,还导致国际油价回落;中国钢价的调整也是国际铁矿石现货价格急速下跌的主要原因。年初以来,有媒体认为,世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反弹是以美元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与中国战略储备计划为基础的,除了国际投机资本炒作的结果,也有“中国概念”这一要素。
中国各种大宗商品进口在今年上半年创历史新高,恰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同此冷暖;与此同时,中国在国内部分产业实行限价保产措施,国际价格较低的钢材、铝、煤炭等进口也随之大增,而国内相关领域仍然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由于此次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执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极有可能会推高富有投机性的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因此,中国在低位收储计划可能是增加储备以平抑未来可能出现的“输入性通胀因素”。
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储备行动也可能从另一个侧面为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提供炒作机会,而且可能向国内部分产品价格走向给出错误信号。如产能过剩的钢铁业,通过提高钢材价格拉高了铁矿石进口价格,刺激了钢铁期货与铁矿石贸易等一系列投机。
由储备和限产、投机等多重因素造成的价格紊乱,对中国下游行业很容易造成打击。因为这会在产能过剩和需求不足的双重压力下,增加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来说,损失可能较大。其次,在中国收储行为放缓并伴随投机退潮后,商品价格的泡沫破裂可能造成国内企业库存再次增加,比如钢材的提价行为已经令企业加大了产量。
资源需求巨大的中国在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时候增加战略储备是一项正确的选择,但是,中国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国内上游行业的价格,因为这种干预如果缺乏对企业逐利以及资本投机的充分考虑,容易引起市场上价格的大起大落,其效果就如货币政策一旦大开大合,会对企业的生产运营造成伤害(尤其是经济震荡期),会令企业无法获得正确的市场信号,令整个市场短期投机氛围浓厚。这既对经济的平稳复苏不利,也影响了人们的价格预期,如楼市和股市的追涨杀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