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宏观数据 >> 正文
稳预期才能稳房价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0年03月05日 09:24 中金在线 
  房价关系民生,房价关系中国经济,房价也是本届“两会”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 

  在中央一连串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之后,虎年的房价将如何变化,无疑是现在颇受关注且争议不断的话题。2月23日,北京市11个相关职能部门联手推出一系列楼市调控措施,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一边是调控政策频频出台,但另一边看房者、拟购房者的“热情”依然不减。而这背后,是对未来房价走势的预期不明,甚至更多的是担忧房价不会下跌反而继续走高,影响这一判断的因素,恐怕在于对楼市调控政策效果的预期、房地产市场供求预期以及未来通胀预期等,因此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稳定公众预期。 

  楼市调控政策的执行效果预期,是影响短期房价的重要因素。自去年底国务院出台“国四条”直指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以来,一系列房地产的调控政策紧锣密鼓的出台,特别是1月10日颁布的“国十一条”为房地产市场定调后,越来越多具体的配套调控措施将要接踵而至的预期更为强烈,特别是北京市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推出地方版的“国十一条”,被认为对全国各地城市新一轮地方楼市调控起到示范作用。但问题在于,频频而出的楼市调控政策执行效果将会如何,会否真的能动了开发商的“奶酪”,这存在很大疑问。甚至有业内人士直言,去年年底政策的变化,从支持变成了抑制,从而打乱了预期,致使对购房人群调查中持币观望的主要因素不再是房价的高低,而是对政策的不确定性的担忧。虎年工作的第一周,关于楼市成交暴跌的数据不断被渲染,但由于春节长假的原因,各城市商品房销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同比、环比的下滑,甚至部分城市春节期间出现零成交为正常现象,并非今年特例,因此现在说调控效果为时尚早。也正是对楼市调控政策执行效果的预期不明,短期房价究竟将走向何处也成为悬念。 

  楼市供求关系的预期,是决定长期房价的根本之一。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价格的决定因素在于供求,我们暂不探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竞争性是否充分,但供求关系依然是长期决定房价的根本。本轮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总体上也是围绕供求这一主要矛盾展开,其中国四条主要集中于提出增加供给、抑制投机、加强监管、推进保障房建设等四大方面,而“国十一条”可算是“国四条”的一个细化,尤其在增加供给方面和抑制投机方面,明确提出了要加快中低价位房和中小户型房的建设,即在保证总量供给增大的前提下,优化供给构架,加大小面积、小户型房建设,降低购房者的置业门槛。但众所周知,楼市供给能否有效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土地的供应,在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模式短期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土地瓶颈能否突破则存在不确定性。但未来需求的增长却是确定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30年后中国农村人口将由现在的9亿减至4亿。正是这一供给增长不确定而需求增长较确定的预期,为房价走向增加了又一个悬念。 

  未来的通胀预期,是影响资金进出楼市的重要因素之一。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各国政府均采取了各种措施,为资本市场注入流动性,当危机影响逐渐褪去,通胀预期的话题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有学者认为,通胀预期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原因,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就会改变其消费和投资行为,从而加剧通胀,并可能造成通胀螺旋式的上升。因此管理好通胀预期,已成为政府2010年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日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在国内保值、增值理财渠道尚不丰富的条件下,如果通胀预期强烈,将会有更多资金为保值、增值而再次流入本已“疯狂”的楼市,从而进一步抵消自去年底至今的连续调控政策效果。 

  毫无疑问,中国楼市现在正处于选择方向的十字路口,房价是涨是跌,是大涨还是大跌,牵动着太多人的神经。可以预见,为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在“两会”后各地配套政策会接踵而至,其中不可忽视的是,稳定预期才能稳房价。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收藏到 博采 百度】【推荐】【打印】【 】【关闭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