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新股数据 >> 正文
国际金融报:IPO利益链罪与罚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2年01月04日 08:19 国际金融报 
  宋璇 《 国际金融报 》

  除了券商和基金等显性既得利益者之外,隐藏在上市企业背后,包裹在PE/VC外衣下更加隐蔽的群体,才是真正的受益者。他们也才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最大的阻力。

  2011年A股市值蒸发7万亿元,但这一年A股各类融资规模总和接近2万亿元,其中,IPO(首次公开招股)融资规模达到2720亿元。这意味着广大的投资者不仅要忍受二级市场资产缩水,同时还受到一级市场的盘剥。

  虽然2011年A股市场IPO融资规模和发行数量较2010年有所下降,但仔细观察会发现,“双降”只是表象。2012年初始就将有600亿元的新股存量募资额在等着大家。

  不过,在IPO“胃口”越来越大的同时,二级市场只能选择“用脚投票”。

  统计显示,2011年上市的282只新股中有76只股票上市首日破发,较2011年的26家,破发率由2010年的7.45%大幅攀升至2011年的两位数27.14%,同比激增266.97%。

  数量庞大的“打新族”2011年的收益可想而知。而在这场泥沙俱下的下跌中,连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机构都忍不住站出来吼一嗓子,足见IPO灰色利益链中各方博弈的激烈程度。

  2011年12月29日,华宝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华宝兴业”)宣布,退出新股询价游戏。

  华宝兴业发布在官网的友情提示称:为提高公司投研工作效率,决定即日起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暂停参与各发行人的IPO询价,暂停接待各发行人、保荐机构的IPO路演。此乃首家明确拒绝新股发行的公募基金公司,一时“激起千层浪”。

  有网友在微博发起投票,询问广大投资者对华宝兴业勇拒IPO的观感,有八成选择了“拍手称快、揭竿而起”。此外,还有不少人表示要给华宝兴业颁个社会责任奖,有部分人的反应则更加实惠——决定买10万份该公司旗下的基金。

  投资者的反应直接表现了对新股询价机制带来的“三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和超募发行)的强烈不满。在华宝兴业开了个头之后,他们希望能有更多基金公司加入其阵营。

  不少机构人士也认为,华宝兴业将成为标杆,成为榜样。然而,这个榜样是否能引来能人志士的效仿。回答是:太难。

  在中国绝大多数基金公司的股权结构中,券商是不可或缺的一角。而在经纪业务下滑、自营业务自身难保、创新业务还没有业绩贡献时,投行业务成为了券商业绩的救命稻草。“三高”与否直接关系着券商承销和保荐收入,而作为券商“儿子”的基金公司又怎能不帮衬。

  华宝兴业的两大股东为法国兴业银行和宝钢集团,这或许也是该公司率先挑衅游戏规则的原因吧。

  不过,基金的表态对广大股民来说或许是个很大的启发:如果股民拒绝为“三高”新股埋单,在群体效应的影响下,能否倒逼新股发行制度的进一步改革?

  近日有媒体称,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或将于1月6日至7日召开。作为中国金融界最高规格的会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自1997年开始隔5年举行一次,每次都推动国内金融领域重要改革。而证监会为此次会议拟定的文件,就涉及到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和股市退出机制建设。

  实际上,新股发行制度已经不是第一次改革,但历次改革都是小修小补,收效甚微。

  2009年6月,证监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措施。但2010年1月28日,中国西电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标志着2009年6月出台的所谓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以失败而告终。

  在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看来,中国股票发行和交易制度存在很大问题。“现在实行放开发行价格,但又严格审批的制度,致使股票仍是稀缺资源,出现‘三高’问题以及上市首日爆炒和被套的情况。”

  按照经济学稀缺资源的理论逻辑,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难以推进的根源在于新股发行的审批制。行政审批的发行制度,难以取代市场对上市资源优胜劣汰的配置功能和效果,审批制带来的权力集中化,增加了寻租的可能。由于IPO利益链中蕴藏的巨大财富效应,从审批这个源头开始,寻租的范围被层层扩大,而投资者则成为这些寻租行为的最后埋单者。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券商和基金等显性既得利益者之外,隐藏在上市企业背后,包裹在PE/VC外衣下更加隐蔽的群体,才是真正的受益者。他们也才是新股发行制度改革最大的阻力。

  如何突破盘根错节的IPO利益链,建立更加透明化的监管体系、更加合理的监管机制,才是监管部门应该思考和加强的工作,而不是在一些需要“无形的手”调控的环节,硬是多此一举地加上“有形的一脚”,这样既耗费监管成本,又消磨投资者的信任。

  事实上,新股发行制度不改,一方面的影响是居民财富缩水,但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中国实体经济带来的隐形冲击。

  沪深两市公开数据统计,2011年A股市场发布了1264个高管离职公告,与2010年同期的752个相比,大幅增长了68.09%。其中,仅2011年12月1日至12月22日的20多天时间内,沪深两市公司中,共披露了约80份上市公司高管辞职的公告,平均每天都有近4名高管辞职。

  这样大规模高管辞职的背后透露出来的信号是,IPO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不少拟上市企业只以追求上市,而后套现离场为目的,这些曾经的企业家们完全将主营业务抛诸脑后,反正A股没有退市一说,业绩不行大不了并购重组,再重新创造一个概念股,继续圈钱。而对一些真正埋头苦干的企业来说,巨大的上市成本,要么让企业服从于潜规则,要么让企业早夭。两相权衡之下,旧戏码反复上演。

  另一方面,一些富裕资本也看中了上市的大蛋糕,放弃产业投资回报率更快、更高的PE市场。实业投资的空洞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来说是巨大隐患。让金融市场真正成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改革已经不容迟缓。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字号: T | T | T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