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产能过剩对物价有下拉的作用,进而阻止通胀的发生。不过,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产能过剩并不能阻止通胀的到来。
产能过剩不能阻止通胀的发生,不是否定对物价的下拉作用。在上一轮通胀中,PPI持续走高但CPI却没有相应上涨,PPI向CPI的传导过程受阻,就是产能过剩的原因所致,即下游行业的产品由于严重供过于求,即使上游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下游行业的产品也无法通过提价来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但是,随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影响物价变动的各因素之间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国际输入因素在物价变动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左右了物价变动的方向和变动程度,进而引领物价向上形成了通胀。这就是上一轮产能过剩背景下通胀的形成机理。
产能过剩只是从需求角度来影响物价,而造成通胀的原因除了需求拉上型通胀这种由需求因素导致的通胀外,还有其他类型的通胀形成机制。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的消费能力都出现了大幅的下降,需求扩张在现实的通胀生成机制中已不占据主要地位,国际输入型通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胀则成为主要的通胀生成机制。
从上一轮通胀的主因来看,美元贬值引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是最直接的推手。然而眼下逐步增强的通胀预期,仍主要来源于美元贬值预期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在宽松货币政策的形势下,美元的全球流动性泛滥给整个国际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
企业生产成本上升,是引发通胀的一个持续性、长期性因素。我国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长期落后于GDP的增长,成为消费增长放缓的重要原因。而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使劳动者工资收入随着经济增长和物价上升明显提高,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在国家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节能投入和环保投入增加,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推进使资源品和资源价格上升,也会拉动企业成本上升。
其实,我国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就是处于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当中。此次危机使得我们的过剩无法再输出,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在出口不振的形势下,很多企业即使获得了银行信贷也只能投进股市和房地产等,从而推高资产价格。这将给我国的经济复苏带来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