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半年经过了一轮天量的信贷狂飙之后,央行和银监会等多个部门都表示了对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通胀风险的担忧。近日银监会下发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如果商业银行持有其他银行的次级债,需要从该银行的附属资本中全数扣除。银监会的监管举措,让调控的趋势日渐明朗。
按早几天前央行副行长、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晓灵提出的意见,对当前银行信贷的流动性过剩,实际上是需要反思的,自从上次亚洲金融危机以后,近十年来发展都表明,中国的经济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金融危机的直接结果。前几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需调整,而强刺激政策和信贷扩张,只会在今后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
自从我国实施了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高歌猛进,而实体经济基本面却始终没有大的改善,民营资本获得投资的渠道继续萎缩。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差异对我国经济的真实复苏形成了巨大障碍。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到,7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仅比6月份增速略高0.1个百分点,低于市场预期的11.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则从6月份的年同比33.6%(年初至今)放缓至32.9%,弱于市场预期的34.0%。工业增加值的增速放缓说明基础依然有待加强。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出现今年以来的首次放缓。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7月重工业增加值增长连续第二个月快于轻工业。这说明我国的经济活跃程度在加快,同时也显示重工业化倾向将会加快,这对于当前给急需大量投资的诸如保障性住房、农村基础设施、水利、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中央投资民生项目,将会形成一个巨大的挤出效应。笔者以为,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当中需要密切注意的问题。
从整个上半年的经济复苏形势来看,占据绝大部分投资的国有企业的效益并不乐观,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两项指标7月分别比6月下降7.2%和2%,显示出我国目前的整个实体经济复苏基础缺乏真正的推动力。在国有企业复苏出现波动时,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变得越来越突出。有报道称,目前上海、温州、深圳三地民间地下拆借利率已从月息6分上升至最高月息10分。
在全球经济没有找到新的增长引擎之前,经济复苏注定是脆弱的,本轮经济的快速回升,本质是流动性堆积之下的回升,而非实体经济层面出现真正的好转。而在政府保增长的局面下,对货币政策的争论都将让位于经济增长这个大前提。所以,年内上调利率的可能性在进一步缩小,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提高,也降低了上调准备金率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