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不足叠加结构失衡投资政策需定向微调
范剑平:房地产基建投资存微调空间张燕生:宏观政策应更多立足于结构性调整
流动性重回宽松的同时,实体经济却依然“缺血”,“放贷难”现象日益明显。我国经济是否正面临类似2008年后美国经济出现的“流动性陷阱”风险?信贷需求萎缩折射实体经济疲软,刺激信贷需求需从哪些方面发力?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指出,当前有效需求不足和信贷投放结构失衡是“放贷难”的主要原因。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作为推进城镇化、扩内需的最大动力,在信贷获取方面存在困难,导致投资下滑过快。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如果放贷难情况持续,说明当前经济表现出的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靠总量调控、放松货币难有效果。宏观政策必须要更多立足于结构性调整,而不是危机管理式的调整。
有效需求不足信贷结构失衡
中国证券报:4月宏观经济全面走弱,新增信贷创年内新低,实体经济需求十分低迷,这是否意味着经济正在快速下行?
范剑平:事实上,4月经济形势延续了一季度以来的下滑趋势。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8.1%,但扣除其中闰月因素后,一季度实际GDP增长大概在7%左右。4月经济数据的全面走弱反映出我国经济正快速下滑。
当前实体经济需求不足是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外需方面,4月出现了“衰退性顺差”:出口增速有所回升,进口增长则大幅回落。加工贸易进口同比增速从3月的-0.7%下滑至-4.1%,由于加工贸易进口领先出口3个月左右,因此二季度出口增长仍面临较大压力。此外,进口增长的大幅回落意味着国内企业信心不足,这可能导致未来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下滑。
房地产投资和地方基础设施投资是推进城镇化的最大动力。但目前房地产调控政策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控制,直接扼住了这两大动力。
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影响,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投资信贷受到压制,投资需求低迷,这从4月发电量仅增长0.7%可见一斑。此外,基建投资一季度负增长2.4%,4月份延续负增长。今年对地方融资平台借贷的调控和限制,也制约了基建投资领域信贷的增长,如过去占基建投资较大的公路都处于停工状态。
张燕生:4月一些经济指标出现回落,但这种波动仍然在预期之中,经济仍呈现逐步企稳态势。从目前世界经济来看,欧洲、日本均不乐观,美国经济也未形成强劲复苏态势。可以用“三缺”来描述概括全球经济,缺需求、缺信心、缺对策。
在世界经济需求萎缩、成本上升、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要走好并不现实。目前中国经济表现出的问题,实际上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这就要求将重点放在逆境之中去调整,而不是通过需求刺激让经济走入快速上升轨道。过于关注短期的增长,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中国证券报:存款准备金率18日再度下调,释放流动性逾4000亿元,当前流动性并不紧张,但放贷难现象日益明显。我国经济是否会步入类似2008年后美国经济出现的“流动性陷阱”?
范剑平:尽管银行资金充足,但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导致银行信贷无法进入实体经济。
有效信贷需求是既能满足国家信贷政策,又能满足当前银行贷款条件和风险偏好的需求。目前信贷形势是,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最大的制造业投资,由于整体生产能力过剩,且受到上年利润大幅滑坡的影响,企业投资上升动力不足,信贷需求显著减弱,更重要的是,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银行信贷投放意愿也不强;对投资拉动作用明显的房地产及相关产业和地方融资平台需要资金,但受调控政策和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信贷资金难以进入;银行偏好的优质大型企业,新项目上马速度也在放缓,信贷需求减弱。
因此,可以说,当前放贷难现象的出现,不仅有信贷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还存在信贷投放结构失衡的问题。
张燕生:信贷需求的降低,实际上反映出实体经济经营更加困难。不少企业反映当前的经营情况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困难,我认为这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2008年,我国企业经营主要面临几个不确定性:一是新劳动法实施后,企业出现了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二是当时减顺差、紧货币、压投资的宏观环境,给企业带来压力。但那时企业不缺订单,也存在较大的成本降低空间。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企业既缺订单又无法消化成本。
如果放贷难情况持续,货币政策难有效果,那么就说明经济问题不在总量问题上,而是在结构层面上。对此,经济调整必须要更多立足于结构性的调整。
房地产政策宜“定向微调” 加快基建重大项目开工
中国证券报:对于实体经济需求不旺,靠降存准释放流动性能否解决问题?目前能采取哪些措施对冲经济下行?
范剑平: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仅是刺激经济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在市场萎缩之下,企业不会主动扩大生产经营活动,若最终需求没有增加而单纯放松银根,货币政策难有效果。
出口、投资和消费是最终需求。从出口来看,我国全年进出口额增长可能只有7%-8%。当前已基本没有有效手段可以去刺激,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水平,贬值空间不大,动用汇率工具刺激出口行不通;出口退税方面,2008年以后很多行业的出口退税已经退足了,再也没有空间。
从投资来看,房地产和基建投资领域存在政策微调空间。首先在房地产投资方面,目前如果全面主动放松会导致之前的调控成果前功尽弃。但必须看到的是,房地产应该适时“定向微调”。在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同时,对老百姓首套房的刚性需求和卖旧买新的改善型需求,在信贷领域应支持。从供给方面,对中小户型商品房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商业银行信贷应该开闸,满足资金需求。前4月全国住宅新开工面积已下降7.9%,如果持续下去,两年后房地产市场将出现供不应求,这样更不利于房价合理回归。降房价与稳增长并不矛盾,适时微调有利于房地产调控效果深化。
在基建投资领域,预计下半年物价有望回落至3%以下,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确保“十二五”重大项目抓紧开工,确保在建项目资金优先满足。基建项目中铁路、公路的尽快复工也使中长期贷款需求不足的问题迎刃而解。
还需强调的是,对于先进生产力的产能投资也要给予足够的信贷支持。如钢铁行业虽然出现了产能过剩,但如宝钢在湛江、武钢在广西防城港的新项目,都属于深水、临港工业,采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此类项目上得越多,不仅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当前很多行业有具备先进生产力的投资项目,对此信贷投放应甄别之后给予支持。
如果上述措施能够尽快落实,下半年我国经济有望企稳,但希冀止跌大幅回升可能性不大。
张燕生:当前我国企业经营环境比较严峻。企业成本上升压力持续,再加上全球需求萎缩和贸易摩擦加剧,企业应对这种挑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政府应当更多采取供给端政策,比如结构性减税,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通过改革性的变化来减小中小企业经营压力。
如果要让企业仍然对未来投资有信心,就要创造更好的环境。具体措施方面,应该更多运用市场手段去解决企业信贷需求不旺的情况。比如通过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尽快启动收入分配改革建立投资新机制
中国证券报:当前我国经济面临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上述刺激政策可能会对冲掉经济周期性调整的压力,但结构性问题未能解决。下一步应该如何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范剑平:现阶段用调控宏观需求的短期方法来刺激经济已难有成效,唯有根本性的改革才能让我国经济摆脱下行周期,重新进入高增长轨道。
首先,应该尽快启动收入分配改革。随着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以及经济增速的回落,居民消费出现放缓,要从根本上提振消费,必须靠收入分配改革以及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真正还利于民,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其次,应该实施大规模减税,还利于企业,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最后,要加速推进垄断企业改革,消除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阻碍,落实好民间投资36条,建立起投资新机制。依靠民间投资的崛起“接棒”政府投资,激发我国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
张燕生:现在很多调控政策是着眼于短期,实施往往有起点而没有终点。如果经济局面变了而政策还在实施的话,逆周期的政策就会变成顺周期的结果,这种情况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最需要的是减税负、易融资、少管制、促创新、机会公平,这样才能牢牢把握实体经济这一基础。对于出口退税、汇率等外贸政策的调整,还是要非常审慎。从历史经验来看,调整出口退税税率之后,国外企业会要求分这碗“羹”。有的国外客户不再订长单而订短单,把大单改为小单,而且订单在中国企业之间竞争。最后中国企业发现,调整出口退税后享受到的好处并不像先前预期的那么大,反而使企业面临的经营形势更不确定了。
宏观政策须立足结构性调整 地产政策宜定向微调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以非对称降息刺激信贷需求
·中国成为全球第五大最受欢迎国家 排名上升
·统计局官员称经济未变冷 增速回落缘于主动调
·前四月国企营收与利润倒挂 缘于成本及税费上
·钢铁业需要“绿色”转型
·存贷比“超国民”待遇终结 外资行步入战线收
·分析称稳增长先要扩内需 铁路或仍将是投资重
·降准效应有待观察 数量型工具仍将充当主角
·中国成为全球第五大最受欢迎国家 排名上升
·统计局官员称经济未变冷 增速回落缘于主动调
·前四月国企营收与利润倒挂 缘于成本及税费上
·钢铁业需要“绿色”转型
·存贷比“超国民”待遇终结 外资行步入战线收
·分析称稳增长先要扩内需 铁路或仍将是投资重
·降准效应有待观察 数量型工具仍将充当主角
·分析称稳增长先要扩内需 铁路或仍将是投资重
·降准效应有待观察 数量型工具仍将充当主角
·存贷比“超国民”待遇终结 外资行步入战线收
·钢铁业需要“绿色”转型
·中国成为全球第五大最受欢迎国家 排名上升
·以非对称降息刺激信贷需求
·前四月国企营收与利润倒挂 缘于成本及税费上
·统计局官员称经济未变冷 增速回落缘于主动调
·降准效应有待观察 数量型工具仍将充当主角
·存贷比“超国民”待遇终结 外资行步入战线收
·钢铁业需要“绿色”转型
·中国成为全球第五大最受欢迎国家 排名上升
·以非对称降息刺激信贷需求
·前四月国企营收与利润倒挂 缘于成本及税费上
·统计局官员称经济未变冷 增速回落缘于主动调
焦点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