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杰·迈尔森
7月28日结束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国巨额的美元外汇储备问题,仍然是双方关注的焦点之一,中方希望投资安全,美国希望中国的汇率更加市场化。此前的7月25日,在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举办的“SNAI-ASU高层论坛”上,《华夏时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杰·迈尔森。在迈尔森看来,中国人应当说服美国人,从中方“借钱”不是免费的,要有代价,这才是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做法。
《华夏时报》:美国经济的衰退让中国很担心,并一直呼吁美国要保证中国投资的安全,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迈尔森:中国政府的问题是今后到底能否相信美元?我建议中国的政府和中国的学者可以施加一些影响,向美国政策制定者表明,中方愿意继续持有美国国债,但是要有代价的,比方说可以说服美国国会通过一些增税的法案。
中国有大量财富流入美国,美国人只要“打白条”,也就是把美国国债卖了就可以了,一些美国政客认为大家继续花钱而不需要加税是完全行的通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国人应当说服美国人,这个方式不是免费的,这才是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做法。
另外,我觉得对中国来说,让债务稳定是一个好的原则。中国人持有美国国债我觉得够多了,不要再上升,现在水平差不多。
《华夏时报》:假如美元出现大幅度波动,这个问题到底由谁来监管?
迈尔森:对美元的监管非常重要。我在芝加哥大学时,每一次谈到监管,人们都有非常大的怀疑。我的很多同事觉得,监管不好会有很大问题。但是我觉得,监管要成功,秘密在于监管的规则要非常清楚,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政府部门。
美国人已经意识到央行有很多的任务和使命,它是金融体系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监管者,特别是货币发行的控制者和发行者。央行最简单的目标,就是稳定价格,让通胀是可预计的、比较缓和的,央行的这种作用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经济体都应该是这样。但是危机之后,央行的另外一个使命不可避免出现了,就是要拯救银行体系,现在美国央行正在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货币在大量发行。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段“滞胀”时期,一方面通胀高,一方面失业率也高,美国人对此有非常痛苦的回忆,我们也不希望这种情况再出现,美国人不会故意使美国经济出现通胀、使美元贬值,这对美国来说也不好。
《华夏时报》:经济危机爆发后,全球资金都在寻找安全的避风港,在中国,实体经济的萎缩和虚拟经济的火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外汇储备也在不断增长,海外资金对于中国的投资是否只是短期行为?
迈尔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觉得与政府吸引外资密不可分。全球经济危机中,中国的消费和出口大幅下滑,现在正通过巨额的投资方案来刺激经济增长,在资本市场上已经出现了火爆场面,我相信有很多海外资金已经进驻中国资本市场,但是真正投入实体经济的,仍然处在一个恢复阶段,中国有很多领域值得投资,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我想海外的企业不会只追逐于短期的利益,也会追逐长久的利益。
一场全球经济危机,让西方很多人积累的资产成为了泡影,美国的投资者重新关注和审视全球的投资机会,现在的中国极有可能会成为他们的首选,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入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
《华夏时报》:现在中国经济界都很关心银行业上半年的信贷量达到史无前例的状况,这会不会为将来的发展埋下阴影,比如出现大量的坏账?你认为中国政府的刺激计划和银行的放贷行为,对于GDP增长的拉动是否健康?
迈尔森:如果银行业设计良好,那么应当能够有效地把公众的资金输入到需要资金的企业家和企业当中去,让资金得到很好的利用,这是银行部门应该做的。
但是如果政府用经济刺激手段,来替代信贷不足,相当于在经济当中增加了一个政治化的资金渠道,由政客决定,而不是由企业家决定资金到底到哪里去,这种所谓快速通道的资金提供,可能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比如说资金配置不当。
而如果在投资方面,有政治压力,是政治原因推动这些信贷,那么不良资产的风险会上升。长期来看,应该让银行进行信贷资金、信贷资源的配置,并思考如何打造一个更健康、强大的银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