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案例都能说明一些问题。全球化时代,中国投资海外以及企业走出去是国际化的必然,但一个基本常识是:无论政府机构的海外投资,还是企业的走出去,必须拥有能对海外收购和投资进行准确评估、能完成跨国整合、能进行当地化经营的国际化人才。否则,规模越大可能亏损越多,甚至是优良的资产也可能成为包袱。
中国目前正进行产业升级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我们强调“科教兴国”,鼓励知识、科技、创新、创意产业的发展,却忽略这些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人才;我们确立了“人才强国”战略,然而执行中却任由各种忽略人才的“潜规则”甚至“明政策”横行,现有人才留不住,同时也没有引进足够的海外国际人才进行来弥补。
比尔·盖茨的国会证言
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曾在美国国会解释微软为什么要求放宽H1B签证引进外国人才时说:“所谓聪明人来得太多,这种观念很危险……微软公司已经发现,每聘请一个拥有H1B签证的职员(即引进非美籍外国人才),公司平均就会在当地增加4个新职位来支持他们的工作。”
在日本,索尼公司于2005年任命了具有英、美双重国籍的霍华德·斯金格出任董事长,而日产汽车公司CEO兼总裁则由拥有巴西和法国双重国籍的卡洛斯·戈恩担任;在韩国,三星集团本土综合技术院在2003年就有20%研究员是外国人,当时综合技术院长孙郁就称:“现在应该放弃外国研究员抢夺就业机会的毫无远见的想法,并为寻找能创造1万个就业机会的超级人才而全力以赴。”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引进国际人才中也获得了巨大回报。以美国为例,2006年美国专利申请备案当中,外籍居民在发明者或合作发明者中已经达到24.2%。从1995年到2005年间,所有在美开办的工程及科技公司中有25%创办人是来自美国境外,全美科学家和工程师47%是外来移民。考夫曼基金会的报告还显示,在加利福尼亚移民创办的公司比例高达38.8%,在高科技中心的硅谷,有外国移民参与创办的公司竟占全部高科技公司的52.4%,典型的代表是谷歌和雅虎。2005年,全美各地由移民创办的公司已经创造了520亿美元的产值和45万个就业机会。
美国政府获得的回报则更大。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领导者之一恩里科·费米、登月行动“阿波罗”项目主管冯·布劳恩、“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电子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这些改变美国也影响世界的美国科学家,全部来自美国之外的国家。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要补上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极其匮乏的短板,必须要用全球人才来应对全球竞争,这将成为未来中国企业升级换代的一个加速器和未来发展的一个潮流。
遏制人才流失
近日,华为任命原北电北欧EMEA(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总裁蒂姆·霍金斯为公司西欧副总裁,负责华为在西欧地区的销售和市场。联想在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之后,最初三任全球总裁都找了“洋人”,其董事会成员一半以上是外国籍,这说明了企业要国际化就需要有国际化人才。
但从整体上来看,目前中国企业对海外人才并不足够欢迎。我所在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今年7月举办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圆桌论坛上,一个“海归”就质疑说:为什么外国跨国企业可以任命中国人才担任中国区总裁、事业合伙人甚至海外高管,但中国企业却甚少使用外国人才当总裁?孙子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家“知己知彼”,我们只“知己”,可以想象竞争的结果是怎样。
中国目前在全球人才战争中还处于人才大量流失的不利阶段,即培养人才的教育体系不但落后欧美,也滞后于国家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量流失,清华、北大2006年成为美国博士最大输送基地之一,由于这些博士大部分都会选择留在美国,所以美国《科学》杂志称清华、北大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中国自身还只是被动地遏制人才流失,没有主动反击去吸引外国最优秀的人才作为补充。
这也让人们对“中国崛起”产生担忧: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崛起的“中国龙”难道是只能从事低端产业的“苦力”?中国领头羊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能否不依靠垄断国内资源?“中国制造”能否依靠提高产品的质量以及科技、知识、创意的含量来席卷世界,而不是依靠压低劳动者收入、不重视质量与环保带来的竞争优势(净值,档案,基金吧)?
很显然,中国目前这种高投资、高能耗、高污染、低价劳动力、低附加价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不能长期持续的,除非中国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与经济增长脱节(但这又意味着内需经济无法启动)。否则,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跨国公司和中国的本土企业迟早会把工厂搬迁到劳动力和土地更便宜、交通一样方便的“新乐园”,例如越南和墨西哥,或者非洲。如果中国的企业不像日本、韩国一样完成产业升级,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停滞将来就可能到来。
中国产业升级困难重重就是因为缺乏人才,我们要改投资型拉动经济为人才型拉动经济——即发展知识服务业和创新、创意产业,例如金融、法律、审计、信息软件、出版传媒、生物医药等。在美国,服务业占GDP 比重高达82%,印度2003年也超过62%,而中国在2007年只有42%。国家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也同样需要引进大量高层次人才,例如在以无意识形态差异的科技领域,至今本土没有培养出一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大国崛起必须重视人才战争
要成为世界知识与科技大国,必先成为人才大国。美国的人才培养能力十分强大,培养了全世界三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得主,但还要去聘用全世界70%诺贝尔奖得主,才能成为超级大国。因此,中国企业去海外“抄底”资产,并购企业,别忘了把外国的“大脑”——“人才”也“抄底”回来。与其购买“安全”令人“担心”的美国债券,还不如去收购美国最宝贵的财富——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相应提高,公司文化也更具有国际化色彩,国际化人才需求将会水涨船高,国际化人才聘用越多,越吸引更多国际化人才加入,全球竞争力就越强,水土不服现象将会逐渐减少,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在“抄底”人才的同时,也别忘了完善相关的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以及国家整体的环境和土壤。例如能不能从制度和行动上都保证选拔人才的阳光、公开以及公平竞争性?评估人才机制在某些领域强调国际化而不是“中国特色”?再如能不能成立移民局,放宽“中国绿卡”门槛,开放海外顶尖人才以及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投资人才入籍?能不能出台政策解决目前国籍、签证、户籍政策影响人才流动的问题?能不能直接给所有中国出生的外籍华人长期免签证的“侨胞证”?能不能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制,设立国家猎头,主动争夺海外高层次人才?能不能在试点聘任制、任期制的同时,开放体制外人才包括海外人才进入公务员系统?能不能降低个人所得税,以及为培训本土人才减税,方便中国企业竞争人才?……中国必须建立自己的开放的“大国人才战略”,打赢全球人才战争,才可能真正实现大国崛起。
(本文作者为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著有《人才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