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财经股票数据基金黄金外汇期货现货期指港股理财收藏保险银行债券汽车地产视频路演博客微信论坛圈子直播商城
首页 >> 数据 >> 新股数据 >> 正文
证券时报:新股估值定价岂可儿戏
手机免费访问 www.cnfol.com 2012年02月07日 07:43 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记者 邱晨

  俗话说,各花入各眼。这句话在新股定价时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投资者仔细阅读新股网下配售结果就不难发现,针对同一家企业,不同的询价机构给出的估值千差万别,甚至同一家机构给出多个不同估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

  在经历了新股炒作潮以后,发行人已经被舆论和市场扣上了“圈钱者”的帽子。对于新股发行时机构报高价的行为,投资者往往会打上“抬轿子”的标签进行审视。不可否认,发行人与投行过往的一些行为确实伤害了投资者的心,持续高企的新股定价也危害到了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机构在询价时给出的超低报价同样是非理性的。如果说机构过高的报价有“抬轿子”嫌疑,那么机构过低的报价则不免带着几分“调侃”的意味。这对于一些优秀的企业,以及一些勤奋的创业者来说,确实带有一丝不敬的感觉。

  在一个成熟市场中,投资人对一家企业的估值虽然不是绝对一致,但总体上不会有太剧烈的波动。不过,在我国新股发行市场上,机构对同一只新股的最低报价与最高报价之间相差3倍至5倍却不足为奇。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回顾过去,早期投行与发行人利益绑定后炒高新股发行价格无疑是罪魁祸首。特别是在去年,大面积出现的新股破发让不少机构在打新时吃了不少苦头。

  从彼时起,询价机构的报价就开始呈现出非理性的趋势。一些询价机构甚至对新股不做太多的调研,直接在投行给出的估值基础上对半砍。而投行为了避免被询价机构“杀价”太狠,不得不调高估值定价,从而导致投行与询价机构估值差距越拉越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对一家公司的估值定价本应该是一件科学严谨的事情,现在却反而充斥着非理性的感情色彩在里面。

  从长远的角度看,新股定价估值不应该太过于儿戏。无论是对投行还是对询价机构来说,如果无法建立起一套科学的估值机制,那么最终丧失的将是对我国企业的定价能力。而随着未来我国金融体系逐渐与国际接轨,在与高盛等国际巨鳄争夺我国企业的定价话语权时,缺乏定价能力的我国机构必然会倍感吃力。
  中金在线声明:中金在线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字号: T | T | T
我来说两句
24小时热门文章
栏目最新文章
焦点事件
---------------------------------------------------------------------------------------------
本站所有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务请仔细阅读法律声明,风险自负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闽 B2-20050010 号
《电子公告服务许可证》编号:闽通信互联网 [2008]1 号
网络视听许可证1310422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编号:(闽)字第091号
证券资讯提供: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有限公司 [证书:ZX0151]
Copyright © 2003-2024 中金在线. All Right Reserved.